值得关注的是,像茅台这样的酿酒企业,说白了,是仰仗天然的资源优势。茅台没有高额的研发投入,靠的是“祖传秘方”,没有高科技人才的人力高成本,大多数员工学历很低。这种劳动力集中的企业,业绩却能打败许多高科技企业,某种程度上是靠铺天盖地的广告“铺”出来的。
总之,茅台跌价是商品属性的必然结果,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这一过程虽然可能会给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短期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对茅台品牌的健康发展、白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者的利益,都是有益的。只有在合理价格水平上,茅台酒才能真正发挥作为优质白酒的价值,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也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价格严重偏离价值时,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促使价格向价值回归。茅台跌价正是这一机制的体现。例如,在炒作热潮中,一些经销商和投资者大量囤积茅台酒,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推高价格。但这种虚假的需求不能持久,当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囤积的茅台酒开始流入市场,供应增加,价格自然就会下跌。
茅台身价如烈火烹油般火热,在奢侈品消费世界中身价越喝越高,在人情世界中价格飞涨,乃至有一段时间市场上茅台一瓶难求。这与其说是茅台酒好喝受人追捧,不如说是多年来品牌力量积淀后的喷涌。
种种迹象表明,茅台金融属性的光环正在褪去,应有的商品属性正理性回归。
近日中国茅台酒价格持续下跌,53度飞天茅台散瓶的批发参考价,单日暴跌接近200元(人民币,约37新元,下同)。在资本市场,茅台股价也是一波三折,不见往日红红火火的景象。情急之中,茅台悄然打响价格保卫战。但一路暴涨的好日子或已到了尽头。
眼下茅台价格暴跌应是好事,至少会让茅台商家警醒过来。他们不应是价格暴涨、市值“万亿富贵”的狂欢者,不该“举杯痛饮”,倒是应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盛极而衰的教训不是没有的故事,物超所值,物极必反,茅台烧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茅台让高科技企业汗颜,很不正常。中国经济若是将繁荣的希望,寄托在茅台之类白酒酿造企业上,充其量只是一张喝醉了胀红的脸。
好在市场以价值配置资源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公正的。商品价格通常由其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茅台酒作为一种商品,也遵循着这一基本经济规律。
盛极而衰的教训不是没有的故事,物超所值,物极必反,茅台发烧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酒原本是用来喝的,不是炒的。可是茅台近10年来,在“国酒”金字招牌的掩护下,通过出厂限量的“饥饿疗法”囤积居奇,并在资本市场大肆炒作,酒价和股价比肩双飞,一瓶售价2000多元,抵得上一个低保户数个月的生活补贴;市值也破万亿元,曾夺得A股市值一哥的美誉,把许多高科技上市公司远远甩到后面,造就了茅台神话。
茅台酒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优质原料以及悠久的品牌历史所赋予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茅台酒的价格上涨过快,甚至超出本身价值的合理范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的非理性因素导致,如广告轰炸、投机炒作、盲目跟风等。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于是,茅台与黄金一样,开始有了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过去10年中,中国许多投资人和收藏家把房子、黄金、茅台视为保值增值“三件套”。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茅台跌价也是经济环境和消费市场变化的反映。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更加理性和谨慎。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不再仅仅追求品牌和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茅台酒过高的价格不再能得到市场的充分支撑,跌价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