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利威尔塔抨击这些媒体机构“听信谣言”(fell for the rumour mill),一直因中国被煤炭业利益牵绊而质疑其能源转型的决心,也太快下定论。例如,彭博社在7月1日发表的文章,标题就定为“中国停止发布数据或显示太阳能发电受阻”(China stops publishing data highlighting solar power constraints),但官方数据几天后发布显示并非如此,媒体机构因妄下定论马上被打脸。

诚然,中国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正从不同方面影响全球再生能源价值链,也让各国期盼它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扮演更重大的角色。不过,除了新能源科技的进步之外,中国必须意识到大幅与快速增加碳排放的成本将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要素,采取果断的减排行动不但符合其国家整体利益,也对世界解决气候危机有标志意义。

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可再生能源也保持高速发展。近几个月,在关注中国低碳转型发展态势的观察家当中,许多人都在热烈讨论:中国的碳排放量是不是去年就已达峰值?

宗旨为促进美国与亚洲之间民间交流的美国亚洲协会,就一直密切追踪这方面的进展。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米利威尔塔(Lauri Myllvirta)本月撰文分析指出,中国非化石燃料能源占比今年5月达44%,创下了历史新高,煤炭发电量较去年同比也减少七个百分点至53%,促使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下降。这意味着,如果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的部署速度维持下去,全国碳排放量将继续下降,2023年也会是该国碳达峰的年份。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在低碳转型取得的进展上也一直巧妙地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北京方面从未直接提及中国是否已实现碳达峰。去年12月,《华盛顿邮报》发表的文章“中国已接近碳达峰,却不愿谈论它”(China is close to peak emissions, but it does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就显示西方对于中国对此不加以叙述,一直非常不解。

中国新能源替代效应渐显,传统能源占比下降,既已让许多人惊叹,也令部分人士觉得不可置信。不论是以月度碳排放量下降来看,或是以全年数据定义,中国会提早好几年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几乎是可以确定的。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中国共产党三中全会刚闭幕,全会在公报中首次提到要协同推进降碳也备受外界关注,引发观察家讨论。中国下来根据《巴黎协定》向联合国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简称NDC),这或许会为制定更高的减排目标铺路。

尤其是中国当前的目标和气候行动计划为放慢减排速度留有余地,最令人担忧。解决气候问题的成本巨大,若要达成全球共识,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与碳排放国之间应先有共识,并加强合作。不少学者因此认为,今年年底的COP29气候峰会上,焦点很可能会在中美两国身上。

(作者是区域环保媒体与咨询公司益笔思(Eco-Business) 编辑部副主任)

有趣的是,米利威尔塔在追踪与分析中国风能与太阳能使用率时观察到,西方媒体如彭博社和路透社都在官方信息发布不够完整前,就揣测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因过于迅速增长导致电网负荷而遇到限制。

在此之前,中国新能源替代效应渐显,传统能源占比下降,既已让许多人惊叹,也令部分人士觉得不可置信。目前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先世界,装机量每周平均增加6.5吉瓦,一种说法是这相等于每周超过五台核能发电机的峰值功率。不论是以月度碳排放量下降来看,或是以全年数据定义,中国会提早好几年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几乎是可以确定的。

所谓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不过,目前为止,中国的钢铁、铝与水泥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些行业的能源需求依然走高,短期减排难度也大,而北京在政策制定方面仍然表示国家对煤炭供给仍有依赖。此外,中国在实现碳达峰之后,是否会更有魄力地推动大幅减排也是未知数。

尽管认识到碳达峰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中国领导人承诺国家会于2030年前达到此目标,且2060年达到碳中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且显示它没有在历史积累排放等问题上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