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早前的问题,独居年长者,都是孤独的吗?选择在于个人,在于心态。阿嫲的答案是“看开点”。

独居年长者,都是孤独的吗?

一名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70多岁阿嫲,在丈夫去世后,选择独居,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她说,与其担心孤独死,不如不让孤独找上门。她主动到邻居家串门子、每天到小贩中心找朋友聊天;住在附近的子女也经常上门探望她。她享受独居的快乐和自由,不缺乏家庭支持,一点都不孤独。

她问我:“你不觉得独孤比孤独死更可怕吗?”

不久前同事提起,她的一名独居年长亲戚,被义工发现死在家中。60多岁的亲戚因肾衰竭,必须定期到医院洗肾。出事当天,他没有依时到医院,义工到他家查看,客厅的电视机开着,但敲门无人应,拨手机也无人接。义工心感不妙,联系他的家人。开门进入后,发现他动也不动地躺在睡房,已经没有气息。

人老了,难免会有病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在2021年,新加坡人的预期寿命是83.9岁,预期健康寿命却只有73.6岁。问年长独居者,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说,担心因突发疾病或其他原因,在自己家中去世,也就是所谓的孤独死。

阿嫲言之有理。孤独是隐形的杀手,被世卫形容为“紧迫的全球性健康威胁”。根据世卫的说法,孤独会提高抑郁、焦虑、药物滥用、认知功能受损等风险,而孤独者的预期寿命也较短。造成孤独的因素很多,包括身体功能下降、社交活动范围缩小,与外界社会逐渐脱节等,不能一概以居住的状况来断定。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者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根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星期一(7月15日)发布的首份《家庭趋势报告》,65岁以上的独居年长居民人数,去年达7万8135人,比2013年的3万5160人增加超过一倍。

(作者是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

阿嫲说,一名与她年龄相仿的老街坊,虽然跟子孙同住,却感到孤独。他退休前是个小主管,退休后从somebody变成nobody,失去社会地位。子孙早出晚归,跟他没什么交流。最近她的身体状况不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更加孤独。

单单过去两周,媒体就报道四起独居者死在家中的案件。他们是三男一女,介于58岁至69岁,住在组屋区,邻居都是在闻到臭味后报警,才发现他们已丧命多日。独居者“孤独死”屡见不鲜,似乎已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