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接下来面对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的冲击,还要探索浩瀚的地球外空间或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这些都堪称考天才级别的考试,不可能根据一套教科书来准备。我们准备好参加这一场文明级别的天才班考试了吗?

这些孩子的正确称谓应该是“高才生”。不过,坊间习惯用“天才”来称呼那些博闻强记、口才伶俐、一点就通,或展现出常人所不及的艺术、体育等天赋的孩童,因此“天才班”的名称就叫开了。甄选这些孩童的考试自然也被人叫做“考天才”。

考天才的内容不根据课程大纲设计,因此我们当年没有特别为这些考试做准备。“考天才”的意思也被引申为“没有温书就参加考试”,一般为贬义。例句:隔壁班的小强考试前一天还在通宵打游戏,今天他是准备考天才了。

教育部1984年推出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筛选一些高智力孩童,将他们集中到几所特别挑选出来的学府,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孩子的天赋。这些学生是同届学童中拔尖的前1%。

这里也要提醒一些家长,如果自家小孩不想上学,但又不曾遭遇霸凌,那有可能是因为学校的教学对他们过于简单,而让他们觉得上学没意思,千万不要太快给孩子贴上“懒惰”的标签,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或许属于Gifted(天赋异禀)的一群。

我一直认为,新加坡推广华语理事会的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没有收录“考天才”这个词语,是非常遗憾的。

考试分两个阶段,根据当年的经验,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考的是英文和数学,达到门槛的学生再集中到一所开办高才班课程的学校,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加考“一般才能”,其实也就是智商测验。

在我国集中资源打造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确保人人都能完成基本学校教育的时代,开设特别班级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是避免他们因为课堂学习进度缓慢、老师讲授内容让他们“吃不饱”而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途径。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高级记者)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学习基础和能力远超同班同学的学生,和学习进度缓慢或文字能力欠佳的阅读障碍者,都属于特殊学习需要。

只不过随着补习之风盛行,在校内课程与美术音乐课程之外,校外学习中心又增加直接收生计划与高才班考试的预备课程,考天才如今已不是没有准备就参加的考试。

“高才班”的标签、开办的都是名校,加上小班学习和获得更多教育资源,让一些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考上高才班。一些外籍家长甚至认为,小学入学的制度向本地人倾斜,考上高才班是让孩子上名校的唯一机会。这个机会随着教育部宣布改变高才教育课程模式,让所有小学在2027年起以新形式栽培能力较强的学生而破灭。

十指有长短,孩子的学习能力及特长都是不一样的。教育部新政策允许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获得不同方式的培养,是积极的政策发展,也体现高才的多元化定义,强调前进的路并不只有独木桥。这时候家长应有的思考,是要将小孩送到补习中心为应试准备,还是要提供更多资源,培养孩子各自的兴趣或已展露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