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社会的捐赠办事,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几个本地中医团体自发地在民间施医赠药近百年,实属不易。
杨祥福
虽然其他中医团体表明不打算跟进按病人能力收费的做法,但新加坡中华医院的执事们应该坚定信心,义无反顾地推进这一做法,才有可能为中医在我国大众医疗领域开辟新天地。
必须强调的是,中医团体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长期以来靠社会的捐赠,津贴为民众提供低廉甚至免费的医疗服务,一切自食其力。
《早报星期天·想法》作者叶鹏飞1月15日发表《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盲目慈善”之可取》一文,立论堂皇,却无视中医团体资源有限的根本问题。盲目慈善之可取,当然是受者皆欢,但施者可要继续打肿充胖。
其实,本地中医应该摆脱只能治小病如伤风感冒或跌打损伤,或绝症病人看过西医后的终极希望的长期印象。要摆脱中医只能看小毛病的印象,不能只通过个别医师,而需中医团体群策群力地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因此,如果中医团体选择不盲目津贴病人,把更多的资源投在中医科研上,才能整体提高医术,惠国惠民。
万病不离阴阳,在抗毒疫苗还没发现与研制成功之前,中医也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处理类似最近搞得人心惶惶的兹卡等突发性流行病症。但这都得立案研究,增强信服力,而科研是需要经费的。也唯有通过科研,提高医术,才能摆脱奇迹的印象。
时移世易,随着我国一般民众收入水平提高,确切需要医药津贴的贫困大众不比过去多,加上政府对民众的医药支付能力做了工作,这是中医团体适时求变,凭公共准则津贴病人,摆脱长期入不敷出局面的最佳时机。
但是,在施医赠药的背后,中医团体有不少的自我牺牲。由于在医疗服务上作了无限的慷慨,在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员工的待遇上只好节约从简,中医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也就一直无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