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假信息是个长期的战役,起码人们能做的是,不要什么信息都信以为真,而应该保持警惕。

据笔者观察,听证会主要关乎老百姓的莫过于言论自由与立法,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取得平衡。事实上,相比其他亚洲国家,新加坡的言论确实是比较自由的。比较麻烦的是,一些民众或网民在畅所欲言的当儿,似乎忘了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如此一来,立法或许能有阻吓作用,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另外,笔者认为,各大型或中小型媒体集团或公司应该负起很大的责任,确保所传播的信息既真实,又保持中立,没有个人或政治目的。

如今,政府已经全力出击,从设立特选委员会并召开听证会开始,在防范恐怖袭击以及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安全之余,设法铺下天罗地网,强力对抗假信息的传播。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检讨现有法令,拟定新的指导框架,包括能对外国的纸媒、网媒及社交媒体采取法律行动的相关条文。

重新立法或修改现有法令是其中的解决方法,但公众教育应该是首要考量。尤其当信息看似属实又存有疑点时,人们应该是接受还是以讹传讹,具体应该如何判断,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有关当局可以在纸媒、网媒及社交媒体上加强公众教育,教导民众什么才是新闻,如何分辨假信息,并提醒公众做个负责任的媒体使用者。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削弱,新媒体的普及化,引发了新的问题,须以新的方式解决。比如假信息、假新闻、伤害他人的言论,或者报道真实新闻但另有目的等等,都是应该关注的问题。要知道,假新闻造成的祸害很严重,不但影响个人或受害者的隐私和声誉,也影响种族和宗教的和谐,甚至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

笔者曾是新闻工作者,所接触到的消息海量,尤其是外国媒体的信息,有时让笔者看得眼花缭乱。重点在于,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新闻;再从深一层地看,及时判断哪些信息可信。到底什么新闻才是有价值的,又该如何判断,以笔者的经验来说,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简单。如果问一个媒体与传播系的毕业生什么是新闻,不必想就能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非媒体与传播系的毕业生,没受过专业新闻从业员的训练,新闻看似熟悉,但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具体解释。

在此,笔者要引出一个关键的名词——新闻眼。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眼很重要;但在多媒体资讯发达的时代,作为读者,新闻眼亦很重要。笔者常跟朋友谈论信息,问起某些信息从何而来,便说是报纸报道的,或是在某个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如今,新媒体正与传统媒体竞争,新媒体就包括面簿、推特、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手机应用。

对抗网络假信息的听证会终于落下帷幕,特选委员会传召了多名证人供证,有些还激烈的辩论。笔者认为,在谈论言论自由以及是否立法的当儿,是否有考虑公众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