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年前在银行当客户经理,碰上银行改革营运模式,大规模倡导顾客投资并从中抽取佣金。当年管理层为了追求销售数字,对员工最常说的话是:“若无达到销售目标,敞开的大门欢迎各位自行走出”或“不成材就请让开”。这种如今看来近乎言语暴力的惩罚,在当年是奏效的,员工为了保住饭碗确实能逼出些销售数字,但人毕竟是高等生物,有着其他层面的需求,自然也不会待在令人不愉悦的环境太久。

我家老爷在训练宠物鹦鹉时就得赏罚分明,为的就是确保放飞鸟儿时它们能安全飞回主人身边。譬如鸟儿飞了一圈顺利降落在主人手上,即可吃到它们最爱的小米。如果降落到别人身上、草地上或树上,就不该奖励,以免它们把这些行为误解成良好行为。有一回我们家小鹦鹉因为抢食而啄了它的同伴,我以为它因饿耍恶,赶紧喂食。老爷见了说要是造成它以为不良行为还可获赏反倒不妙。我想了想也有道理,顺口问问老爷当年教小孩时怎未见他如此热衷和有见解呢?

1930年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实验证实通过奖赏和处罚能影响动物的行为。将老鼠放在特制的箱子里,若它按下按钮就能取得食物,结果老鼠一下就学会了按按钮,即使没有食物还会持续这样的行为。另一个实验同样把老鼠放入有按钮的箱子,这次如果老鼠不按按钮箱子就会通电。老鼠很快学会了按按钮来避免通电造成的疼痛,但一旦箱子不再通电,老鼠的按按钮行为迅速消失了。斯金纳的结论是惩罚制度的效用来得快去得也快,反之通过奖励建立的行为更为持久。

近年金管局推出的销售与咨询行为准则也提到除了用棒子处罚不良行为,也该善加利用胡萝卜,通过嘉奖和赞许来强化好行为。但随着人类需求不断进化,恐怕这个主张也要改进了。2010年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究显示,多年来熟悉的赏罚制度只适用于简单的任务。在高技能领域,若员工已享有优厚报酬,再多金钱或福利已较难影响员工的行为。这时候能够起推动作用的就是这几样事情了——自主权,能精通某技能和宗旨。 这里头又属宗旨尤其重要,因为大部分人最终仍会希望自己能带给世界多一点点美好。

有一则关于驴子的老故事,大意是主人为了让它前进而用一根棒子打它,但驴子走走停停,须要不断地打。主人于是脑筋一转把驴子爱吃的胡萝卜挂在它眼前,驱使它不断往前,它懒了停下时兼用棒打,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