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群众保证,甚至连书有没有一个像样的封面设计,装帧设计是否出自名家之手,仿佛已在读众度外,这就是其貌不扬的小说也能征服万人心,从而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想到的,就有《万有文库》那样的文丛大套书。当年王云五开始筹备“万有”,1929年起陆续出版,第一集不过有图书1010种共2000册,第二集有700种共2000册。多年下来,还不断更新版本重印,数量肯定吓人。

据英美的报道,纸媒时代,一本书有5万到10万册的销售量,算是常态,20万到50万册,可称为畅销。如果高达50万到100万册,是为超级大畅销。

作为国民读物, 它没有得奖的任何光环,书的民主表现在,各取所需,随心所欲,因为是精心挑选的结果,有些就成为很多人一生心目中的经典力作。

同样是书,冷热有落差,必然事出有因。其中不离:有些书的内容,全部或部分,已率先在报纸、杂志上流传、刊载多时,而且天天见报,属于众望所归之作的良品。购买只是时间问题。

据报道,中文方面,虽然中间发生非常不愉快的版权问题,至今在还没有哪一部外国名著像《百年》一样,在中国影响整整一代人;也没有哪一部译著会像《百年》一样,拥有那么多非法的版本。当年还因版权问题,引起受邀赴北京参加发布会的作家,大发雷霆,发表严正抗议的轩然大波。

行家看法,热销滞销,原因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文学作品的受众,各花入各眼,今日如雷贯耳的大师级人马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都曾被评论界冷嘲热讽,大加数落。作品的好坏,难说得很!

倒是中国的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在大家心中永远有个位置。那么,把中国历代的作品加以提升、转型、整理、出版,也许有此必要。

除了极少数例外,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经典力作《百年孤独》,得奖后,通过各国翻译,一举成为世界畅销书。

广大受众的拥戴,一直是在的,例子如日本推理小说、香港的武侠小说、台湾的言情小说等。更多情况是,越是严肃、认真、学术的作品,距离读者越远。

美国作为出版大国,标准的精装书发行量10万册,平装书则30万册,优秀、受欢迎的书籍,不一定要得到诺奖的品题加分。经验告诉我们,得奖之作,也并非市场畅销书的必然保证。

个人比较看好一类书,不冷门也不热门,无以名之,就叫“恒温之书”。一直在身边、在桌上,是良师,也是益友。

网上有人在世界书香日畅谈实体书的出路和销量,大问之一是,为何有些书一上架就成为爆品,人人都想一读为快,购买者同时还带货,想要更多人知道,分享同样一本书,阅读结善缘?

而更多的书,在遥长的出版路上,显然只是陪跑,而且还命中注定,只有一路陪跑,榜上无名,长期滞销成箱底货。但个人比较看好一类书,不冷门也不热门,无以名之,就叫“恒温之书”。一直在身边、在桌上,是良师,也是益友。

具体情況是:小说的西班牙语原文版,一周售罄。在之后的30年里,《百年》的销量更超过3000万冊,并被翻译成230多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