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不带现金已是常态,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在线支付,例如医院和政府部门的某些服务。有次我们去医院做完体检,排队付款时才发现要用现金,幸好那时还带着一些钞票。现场一些临时才发现不能扫码支付,正在发愁时看到我们有现金就欣然跟我们交换,不然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钞票。这种感觉就像在虚实之间来回跳转,偶尔让人晕了头。

我捏着手中的百元钞票,一脸窘样地跟她说:“我没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大妈也无奈地笑着说:“我没有现金找钱给你。”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四下环视,看到在红绿灯处有两位40来岁的大哥,赶紧上前问能不能跟他们换现金,让他们帮我代付。没想到其中一位疑惑地说:“现在还有人没有微信吗?”我只能尴尬一笑。可惜他们也没现金,最后我只好眼巴巴地放弃购买。

有了那次经验后,我才开始注意到二维码已成为这里日常的一部分,不管是路边小摊、巴刹商店、餐馆,还是地铁、公交、德士,甚至寺庙的香油钱,路边讨乞的,扫码支付已经是司空见惯。身为外籍的我们,也只有在开通手机的线上支付功能后,才感觉自己终于融入本地生活。出门办事,只要用手机扫码就行。即使在家也可以轻松买菜,点外卖,购物,并且很快送到家。

货币从原本简单的以物易物,发展到貌似更轻松便利的虚拟,其背后所隐藏的系统变得更复杂。不管如何演变,相信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钱的价值及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吧。

记得刚到深圳的某一天,我在等过马路时看到一个大妈倚着三轮车在路边卖桑葚。这是我平时在新加坡都舍不得买的水果,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瞄了一下大妈的价格,居然才十块人民币!我兴奋地将钱递给大妈时,她说,“你扫码就可以。”我这才注意到她车上有两个牌子,一个绿色的微信支付码,一个蓝色的支付宝支付码。

中国的人口使用移动支付排名世界第一,但在线支付需要的不仅是一部手机,还包含了用户的身份识别、法规监管、资金安全、通信基础设施等,我们每天的消费记录都留在了这些电子巨头的数据库里,消费者对支付系统的信任也是重要的一环。前几年当网购在新加坡还不是很普遍时,一些中年亲友就因为对在线支付有所质疑而不太敢尝试。现在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大家也愿意慢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