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当娱乐记者时,主要是跑音乐线。记得疫情前几年,本地经济大好,许多本地和海外歌星开唱,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听演唱会,有时一个月内甚至还得出席好几场。至今最享受的演出是2016年的林忆莲演唱会,没有绚丽的舞台效果,但单凭柔美歌声就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在政府大厦前草场观看F1大奖赛演唱会算最特别,在闷热星空下跟几万人一起看五月天、周杰伦、邦乔飞(Bon Jovi)的表演,此景是否还会重现?

由于《联合晚报》在今年圣诞节之后停刊,新闻中心的娱乐组将重组,我转调其他组,所以这一期是我最后的娱乐专栏。当了近10年的娱乐记者,离别之际感觉有些如释重负也有点不舍,就让我来爆一点料,跟大家分享娱记的一些“幕后花絮”。

韩剧近几年很火,我访问过不少韩星,但访问过程没那么容易。要先呈上问题,让经纪人过滤一遍,加上还要翻译,大多数答案最后都不精彩。记得最离谱访问是,主办方只给10分钟视讯访问两艺人,加上翻译时间,根本只能问一个问题,让人傻眼。

不少外人以为娱记只是采访明星和他们风花雪月的新闻,工作很无脑、轻松。其实,娱乐记者就像是副刊的“意外组”,艺人过世,出意外,生小孩,结婚,离婚,闹绯闻等,都跟我们扯上关系,无论何时都得随传随到追新闻。如果是好消息,艺人通常会应酬,若是负面新闻,他们一定逃之夭夭,娱记的挑战就是要“旁敲侧击”,写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发表意见没有错,但请这些热线常客别一次打爆热线,一连串留言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不少留言没有提供具体事实,纯粹是对艺人的人身攻击,我通常会直接删除。之前也有些女读者常投诉钟琴主持节目时露肩很难看、太暴露、不得体等,现在是21世纪,女艺人露肩已稀松平常,新传媒的服装尺度其实已相对保守,建议这些读者如果觉得钟琴的双肩碍眼,请考虑转台。

林慧玲感恩让人暖心

热线常客针对某些艺人

这10年采访不少海内外艺人,有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本地艺人林慧玲是其中一个。她刚出道时,我曾几次跟她做人物专访,报道篇幅挺大,她到现在还铭记在心,常在碰面时提起。其实林慧玲的成功跟我无关,但她仍感激我当年的小忙,听了还是感觉暖心。其他我喜欢采访的本地艺人包括蔡琦慧、曾诗梅、罗美仪、陈澍城等,他们不做作,平易近人,有问必答,采访过程都很愉快。

以后不用采访日常或突发娱乐事件了,但我对娱乐新闻还是感兴趣,有机会的话,会写一些娱乐专题报道过一过瘾。

先说早报的“观众大声说”热线,这是娱乐记者的例行公事,大家得轮流接听。听久了,就会发现有些读者是常客,几乎每天打来投诉艺人或节目。这些自称“某太太”或“建国一代大叔”的读者最常投诉的艺人是权怡凤、钟琴和王雷;最多读者有意见的节目是《黄金年华》。

有些朋友知道我常免费听唱,都表示很羡慕,其实记者是有苦难言。我刚开始觉得挺幸福的,别人得排队花几百元看演唱会,记者只要等主办方邀请就行。不过看了几年的大大小小演唱会后,我发现每场演唱会的格式都大同小异,歌星在台上说的话也千篇一律,当初的幸福感渐渐消失,看演唱会不会特别享受,反而成了一种工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