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送书要送对的人,读过一个故事,同学会上,一名作家同学将他得意著作送给一名赚得盆满钵盈、腰缠万贯的商人同学,此名商人回到家,将作家同学送的书,看都未看就随手丢进垃圾桶。同样的,笔者以为友人有看书,送书给他却坚决不收,他说他要赢,不要害他“输”掉在下注站的赌注!

虽是首次出书,但无惊无喜,甚至感觉不到一点成就感,不及文章被发表的快意,反而有点失落,为何呢?或许七老八老,已没有年轻时期的热情话力,很多方面看得很淡,出书这事,过去认为是件大事,如今看来,不过尔尔!

如果不是有名望的大作家的书,摆在书店根本无人问津。加上本地华文书店关了一家又一家,华文地位被边缘化,阅读华文书的读者似乎是老一辈,年轻一代差不多是断层了。

不久前王雷受邀当作家节演讲嘉宾一事闹得沸沸汤汤;总觉得作家节仿佛与本地大部分写作者毫不相关,就如作家协会会长林得楠说:作家节与本地华文作家浙行渐远。

出书之意不在卖书,只觉得年龄大了,把多年发表的作品结集成书,就是这么简单,相信也是写作者渴望做到的。另一个是当纪念品,哪天人走了,至少有书留下来,至于是否有后人去翻阅,则不在考虑之内。但必先留遗言:不要一把火烧掉,而是送去给爱书人或图书馆。

出书除了要有好作品外,经费也是个问题,虽说有国家团体可以申请赞助,但如果没有人脉关系,加上繁多程序与长时间等待,获取经费不易。书送来后,出版商老板好意,将书制作伴奏音乐短视频发来,转发给文艺协会群组,回应不过几个认识文友的恭喜道贺。发布面簿上,也多数为点赞者。

其实最重要的是两年一次的作家节,主办当局是否与本地华文作家团体脱节?

给自己留下最多三五本书,剩下的书摆在那边实在没意义,搞不好被家人当垃圾卖给“加龙古尼”。既然意不在卖书,唯一办法是送书。有个女作者曾于交流站发表文章《为什么不该随便送书?》,我不以为然,华文书市场式微,书卖不出去,摆在家中不如送出去,只要有兴趣的人,送书又何妨?笔者一个澳大利亚亲戚询问可否卖他一本?我不加思索邮寄赠过去,尽管邮费似乎与书同价。

客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