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诊后,我与家人到另一个部门预约复诊日期时,女工作人员也同样能够自如地应用华语,并非使用掺杂了其他语言的“跛脚中文”。我发现,她们也许就是新加坡双语人才的典范之一,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们都不是华文教育工作者或文字工作者,而是伟大的医护人员。
程医生笑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平日常用华语与病人沟通,因此对这个语言并不觉得生疏。她也说,用华语和老人家沟通,也能够让她更深入了解对方的健康情况。当然,程医生也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
学好华语(母语),也可以从我做起。
如今,很多人批评新加坡华文水平逐日低落,但我们是否能够改变思维,从所谓的一片沙漠中找到绿洲呢?我们是应该不断谩骂这片沙漠的干枯,咒骂为何老天爷一直不下雨?还是改变策略,试试看专注于播种,竭尽所能“化悲愤为力量”?
前几日,陪家人到新加坡中央医院肠胃与肝脏部门(CDLD)看诊,负责看病的程姓女医生首先询问我们想用华语或英语交流。家人选择了华语,之后程医生就用很流利的华语看诊。针对家人所有的疑问,程医生也能清晰地对答如流,最后她问我是否也有疑问时,我不禁好奇地问她是不是本地人。
的确,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令人气馁的时刻,但不可能因此就破罐子破摔,因为谩骂并不能让情况好转。俗话说,越绝望就要越努力,我们必须坚持,然后伺机挺进,不然如果因为一直被批评而完全失去对母语的热忱,那就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咯。
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参与的一项新加坡与中国大学生线上交流活动,有几位本地学生在讲到某些华文字时忽然压低了声音,可能是害怕自己说错。不过他们都说对了,只是似乎有些欠缺信心,所以我都予以称赞和鼓励,告诉他们要敢敢讲,说错不要紧,下次记得改正就行了。
对我而言,不论是乘搭私召车,去餐馆点餐或上超市买菜等等,我在生活中一般都用华语和人交谈,碰到友族同胞则另当别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鼓励他人讲华语,让他们有机会使用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