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漫长的写作之途上,青霞一路行来,走得很努力,很带劲,偶然遇上气候不佳,走到云里雾里,又不免有点迷茫失落,时而觉得自己的笔下,没有大时代的风起云涌,没有浮世绘的爱恨情仇,是否有不足之处?这时候,最想跟她共享的真知灼见就是林文月所写的《散文的经营》:“写散文和其他文类一样,首先要有好的内容……什么是好的内容呢?在我看来,无非在于‘真挚’二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皆不足取法。只要是作者真挚的感情思想,题材大小倒不必分高下,宇宙全人类的关怀固然很值得入文,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触也同样可以记叙。”因此,就由于“真挚”,青霞的文字才这么触动人心;就由于她认真对待文字,尊重文字,日日与之为伍,才让内心如此富足,生活如此多姿!

影坛的成就,历久弥新;文坛的发展,如日方中,这就是今时今日的林青霞,兹借用李清照《如梦令》一词中的名句,略改一字,作为总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不瘦”!

那天,青霞看完我写的《谈心》系列,她说:“你写人物很好。”我回答:“我写的人物很好。”中文真奇妙,加了一个小“的”字,说的不是一回事。

写作有什么乐趣?杨绛翻译的西班牙佚名小说《小癞子》一书的前言,说得最简朴却也最诚实,“著作很不容易;下了一番功夫,总希望心力没有白费——倒不是要弄几个钱,却是指望有人阅读,而且书中若有妙处,还能得到赞赏……冲锋陷阵的战士难道是活得不耐烦了吗?当然不是;他要博得人家赞赏,就不惜拼死当先。从事文艺的也是如此。”对于涉足文坛的青霞来说,各地读者的赞赏,就是她“冲锋陷阵”所得的最大回报,自从她写作以来,一波又一波的回应汹涌而至,从最初的怀疑,到不久后的接受,至最后的赞赏,如今,喜欢她文字的读者,再也不局限于她的影迷了,连有识之士、文坛名家也不吝给予肯定,跟她成为了谈诗论书的文友,甚至有大学教授把自己的博士论文都传来给她欣赏了。

■ 翻译学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董、文学院副院长金圣华教授写了系列文章《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18年》,以人文的视角,记录了这位华人影坛女神

林青霞的盛世美颜,毋容置疑,只是她年轻时并不自知,甚至我们认识后,她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绝色美人。她对自己的种种优点懵然不觉,对自己的种种不足,却念兹在兹,不断自我警惕,自我鞭策。说起来,她自从1994年结婚息影至今,已经历二十八载漫长岁月了。有谁,像她一般,在影坛的地位历久不衰?有谁,像她一样,影迷跨越三代甚至四代年龄层,从十三四岁到八九十岁无所不包?这可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网络上,微博上,直至今天,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广泛的注视。这位曾经在电影界叱吒风云,只要在红毯上一转身,一回眸,就颠倒众生的巨星,迄今魅力依旧,美艳如昔,只是多了一分从容,多了一分自信,清楚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所欲所求——她,毅然选择了转换跑道,从红毯踏上了绿茵!

一般人看林青霞,是从窗外遥遥地仰望、欣赏,甚至崇拜;我看青霞,则一开始就是从窗里陪着她一起向外望的,无论是窗前风萧萧,还是帘外雨潺潺,我们都一起经历了,一起走过了。

一向对有财有势,有名有利的人不感兴趣;然而对美的人、事、物却深感兴趣,衷心欣赏。这可是得自老爸的真传。社会上所谓的达官贵人,巨富豪商,知道的不多,谁在乎?然而对各行各业中有真学问真性情的高士贤才,却满怀仰慕;甚至普罗大众,寻常小民,只要他或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业,曾经专注认真地尽力过,付出过,也是值得尊重的。

写作之途,开步容易行走难,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霞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每一次,她都当自己是小学生,一切从头开始学,因此,她不怕难不怕苦,满怀谦虚,一步一步摸索向前而永不言倦。刚开始时,有人怀疑她,好好的豪门生活不去享受,偏偏要去从事不在行的写作,这又何苦来哉?也有人质疑她,写作根本赚不了多少钱,所谓的支出与收入不符,做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青霞曾经说,高处不胜寒,一点不好玩,她要从神坛上走下来,与众人同乐!以下的一幅图像,就是她的写照:“她从神坛飘落,来到人间,身穿一袭白衣素裙,走过滚滚红尘,踏足沾满晨露的绿茵,率性忘情,翩翩起舞,头上芝草琼花编织的冠冕,迎着晓阳,闪闪发亮!”

的确,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除了喜爱文学,热衷创作,有时也是出于种种迫切的动机,例如为了养家育儿,为了赚钱还债,才努力写作的。青霞没有这些后顾之忧,她不必像吴尔芙一般,宣称一个女人写作时得有“自己的房间”;她也不必像珍·奥斯丁一样,永远挤在与家人共用的客厅里写作;她更不必推着婴儿车,躲在咖啡店的一角,像罗琳一般辛辛苦苦创作《哈利波特》,她有的是设备齐全的半山豪宅做书房,有的是闲暇空档来消磨,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外在的条件,物质的配置而已,写作,本是一条孤独漫长的路,一个人唯有忍得住寂寞,压得住浮躁,才可以把自己从万丈红尘,人声喧哗中强拖出来,按捺在茕茕孤灯下,寞寞书桌前。青霞的生活原可能沉溺在吃喝玩乐,灯红酒绿中,然而她却受驱于内心深处一股滂湃难抑的动力,不为名不为利,一脚踏上写作的征途而义无反顾,自强不息,唯其如此,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这18年来,就如青霞在送给我第一本书的扉页上题签“献给窗里的朋友”所言,的确,一般人看林青霞,是从窗外遥遥地仰望、欣赏,甚至崇拜;我看青霞,则一开始就是从窗里陪着她一起向外望的,无论是窗前风萧萧,还是帘外雨潺潺,我们都一起经历了,一起走过了。

《谈心》系列是写林青霞的,人物当然很好。然而,其实我并不算真正在写她,我写的,是一个相知相交18年好友呈现在我眼里的形象,只不过是她千姿百态的一面而已。这世上,哪怕一个普通人,走在长路迢迢的人生道上,遇见形形色色的同行者或对头人,都会显现出千变万化的不同面貌,更何况一个兼具多重身份的传奇人物林青霞?她是影坛巨星,绝色美女,豪门阔太,如此多姿多彩,又怎么能够写得周全?因此,《谈心》系列所描绘的,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如何孜孜不倦,发奋图强的故事;所陈述的,是一个作家的诞生,记录她在笔耕的园地中,如何从播种、除草、施肥、灌溉,到抽枝茁壮,蔚然有成的经历。

1992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认识林青霞。谁想到,命运兜兜转转,11年后我们邂逅了,交往了,如今回望,这文章里的一言一语,竟然完全应验在她的身上,仿佛当年的内容,是一篇预言,专程为她而写。

记得多年前,曾经应约为即将出版的《世界四百位作家》一书(此书后来因故未曾出版)写过一篇前言《谈写作》(结果,此文发表在1995年《香港文艺》创刊号上),文章一开始就说:“常感到在世界上百行百业之中,有两种职业说难最难,说容易也最容易。这两种职业就是演戏与写作。”不错,这两种职业是不需要科班出身的,先说演戏,年轻小子或黄毛丫头,只要长就一副俏脸,在街上走着走着,就可能让星探发现,从此入行,飞上枝头做凤凰;至于写作,也不需要正规训练,任何人干本行腻了,只要拿起一支笔,肯乖乖坐下来,以前在纸上,现在在电脑上涂涂改改,写完了找到人出版,那就可以自称为作家了。然而入了行,演了戏,写了文章,久而久之,才发现在这两个行业中,要真正出人头地,闯个什么名堂出来,或者曾经火红一时,而维持盛誉不衰,那可比登天还难,除非此人天赋异禀独具匠心,或勤奋不休全力以赴,否则不可能脱颖而出。

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本报获授权,每星期在《早报周刊》首发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