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实现“30.30愿景”,本地农产品需于2030年,足以提供全国所需的三成营养需求。高科技农业,蓄势待发,让一度步入夕阳的本地农业回春,成了朝阳新兴产业。配合大愿景,土地的使用,必然得重新规划。土地如何规划,在小岛国,永远是个必争之地。

良辰美景,纵然可贵,投机农业与井喷旅游,也大大加重了当地原生态的负担。再好的土壤与天资,也禁不住人类贪婪无知的糟蹋。土壤,反复只给没休耕或用自然农耕补给营养,也只能日益贫瘠。往北更高海拔的丽江区域,有些大量种植玛卡的土壤,农作蜂拥炒作热,早已岌岌可危。全球热炒,岂止土农民?

看来,无论是否农民原住民,农作成果丰收摆出来的pose,不是碰巧。比起吊诡的全球金融市场,这个砍些来吃还能再长、长不完、吃不尽的砍瓜,有着温暖入心的实在疗愈。

土耕农作,对于一个寸土寸金的热带小岛国,或是建国、立国两代的零星记忆了。这里阳光也充沛,天生缺的,偏偏就是土地面积。小岛国原本天生长得如钻石菱形状精致,这些年面对现实条件所需,也得填土增扩面积,整容改变。

土耕在小岛国,未来或许能在邻里小菜园,开发出新天地。邻里小空地上已实现多元有机蔬菜,自家组屋小阳台也有啧啧称奇的农耕素民。露天停车场成了城市农场,还能产出垂直稻米。这一切的景象,犹如冷战后被制裁的古巴,因缺乏石油与相关资源,反倒推助了那里改变生活方式,造就了哈瓦那城市有机可续小菜园(organoponics),成了全球可续城市农业的前沿典范,处处都有小菜园。

土耕不土,因地制宜。

有位土壤修复专家朋友分享过,土壤健康,农作物自有良好的抵抗力,不怕什么虫害,农作优质。另一位农民朋友,是从小从大山里步步扎实走出康庄大道的成功企业家。他近十年按照不同海拔、面山背山的阴阳面自然创造微循环气候条件,栽种着不同的食疗级的农作、中草药。吸收了土壤丰富的多元微量元素长出来的农作物,如紫党参、重楼,甚至普通至红心马铃薯等,自然是疗愈能量满满。

土耕的疗愈,也静静地沿着太平洋海岸线,在有金色阳光,富硒土壤的美国加州,破土而出。两年多来分秒无间断的云端Zooming会议,让高科硅谷的大佬们、码农们也吃不消数码加速节奏。一位放下键盘、蓝牙耳机,在自家院子拿起锄头,立起菜架的创投朋友,一手竖起犹如半身长的砍瓜拍照分享。

云南大理当地有个笑话,说那里的土地里栽根锄头,都能长出东西。大理四季如春的气候,土壤的富饶,有苍山十九峰的融雪,洱海湖水,还有高原难得可贵的大面积平坝,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