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中文系的黄贤强教授再度请我为他的通识课“殖民时代新加坡的杰出华人”做个讲座,介绍林路林谋盛家族,欣然答应。冠病疫情期间,因为不能进行线下课,曾为这门课录制讲座,除了录制过程倍感学习视频编辑技能之必要,对于线上授课并没有太多感受。

如今大学硕士班的学生背景多元化,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有的可能不知“民国”为何,有的可能不明白“头家”的意思,有的可能不了解本地的学术资源。作为老师须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所需,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教的过程亦是学的过程。教学不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须考虑学生对于信息的接纳程度,能否学以致用以自己的方式呈现所学。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融会贯通,作业是检测教学的试金石。

回想自己的学习之路,大学期间完成的一些作品是毕业后再难做到的。即便是条件更好了,经验更丰富了,有时差的是那一分的鼓励扶持。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心无旁贷地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能飞多高就尽力展翅,享受大学快乐纯粹的时光。

当老师从来不是我的童年梦想,从小畏惧站在舞台之上,害怕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自觉难以承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责任。然而,谁能预料曾执着地要做建筑师的我,在命运之手的牵引下走上大学讲坛,从最初战战兢兢地念稿背诵,到现在从容地侃侃而谈。或许是研究培养出的自信,亦或许是到了想要与人分享的年纪,意识到课堂是思考与交流所学的场所,渴望将知识传给年轻一代,渐渐享受授课的乐趣,也渐渐掌握教学技巧。

这学期国大恢复正常教学,终于在大学城的讲堂见到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偌大的教室里坐着几十位学生。与在建筑系开设课程不同的是,修习这门课的学生来自除了法学院和医学院以外的各科系,大多数是一年级的新生,是我并不熟悉的学生群体。备课的时候总会想到受众的背景,自己接受的是城市建筑方面的专业训练,有时自认的常识在他人眼中可能是晦涩的理论,教学时须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每每细思量以调整授课内容。坐在台上开讲,看着台下学生专注地听课,时不时做笔记,课后回答他们的问题,眼见学生对所教的内容产生兴趣,是授课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教与学是相互成就的。

老师的用心授课固然奠定学习的基础,教学的成就最终取决于学生的表现,正如播下的种子是否能成材要靠一方沃土。这学期“华侨建筑与聚落”课收到的作业,再次让我感慨学生的学习热诚与潜能。有的学生不只是为了满足课程要求而做作业,而是心怀梦想,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与呈现。看到这样的用心之作时,亦激发自己作为老师的热情,投入更多的时间引领他们登上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