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是紫禁城里的一座宫殿,是帝皇贵冑才配住进去的伟大所在。用它作为小可的栏名,当然有点托大与惭愧。不过,自思一介风尘俗吏,躬笔耕于南洋,虽蜗居井天,却清景无限;所以还是赧然借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古意,献丑于《联合早报》的版面。
年轻气盛的东野忍不住了:“愠甚,以华语嘲笑之,彼僧不解,更不作一言,一笑而过。 ”
《蘐园杂话》里就载有一则故事。话说荻生徂徕大师的几个学生东野、春台、武夷等人,相约赴镰仓游学,途中向一个和尚问路:“行遇寺僧,问此地有胜地否? ”
《西游记》里就有套“心”密码。话说唐僧刚刚踏上西天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便曾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师徒一行到了“比丘国”,听说化身国丈的鹿精,要吃千名幼童的心以延年益寿,便发大菩萨心救人。只见孙悟空变做假唐僧,要舍身献心:
(作者从事金融业与顾问业近30年,专长于中国经典与中外历史在企业管理与个人能力发展上之活用。)
啊,不管是什么样的不平不顺——听不懂的、看不见的、赶不上的、救不了的,八面四方,养心为上;有尘埃处,且莫拂拭,一笑而过。
假僧接刀在手,解开衣服,忝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骨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个多心的和尚! ”……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
很早以前古圣先贤便教人“养心”。而我们现代人大部分终日劳碌,须为五斗米牛马走,因是师法陶渊明先生“结庐人境,心远自偏”的哲学,尝试达到《中庸》“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结果这位上师耍冷,答非所问:“答云四面八方无非胜地”——世间各处均是胜地,你小子名为学佛,却执念于“名障”,迂腐啊。
唉呀,你看这人腹中,种种的不善之心,更无一个真心哩。
所以要养心。可是我们每日每时碰到各式各样的不顺遂:小孩不乖,股票不涨,体脂太高,老板太笨。四方八面,嗔怨劳烦的生活,要返璞归真,养出一副好心肝,谈何容易?
东瀛日本有个法门可循。中世纪的日本知识分子,还在慕华的氛围之中,还把中国当作出圣人的国度。一般知识分子以能和东渡日本的中国文人交游为荣;得到这些人的书画则是殊荣;而若自己有二下子,作首汉诗送给中国文人,而又能得到其唱和的,更是光宗耀祖。所以,有些人便把能不能讲华语,视为有没有教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