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魔术的岁月确实有两把刷子,能让和自己不一样的另一人,喜欢上我,而我也喜欢对方。

同事G坦言女儿步入青春叛逆期后,她俩常因意见相左、观点不同而针锋相对,还没说上几句话就陷入口角的战火之中。G向母亲抱怨女儿的种种不是,得到的回应犹如当头一棒:有其母必有其女,你的女儿就像你当年一样,倔强得不得了!

这世界上没有另一人和自己是完全一样的,总有什么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立场、不一样的脾气、不一样的长短板……

读小学时,我的学习进度缓慢,总是搞不清楚英文语法,有一次被老师当众拉耳朵以示警戒。为了一雪前耻,我下了一番苦功,终于不再混淆犯错。语言就是那么奇妙,有些话一语双关,有些词汇不单是一种词类,例如like即可当动词(喜欢),也可当介词(像)。以前想对气味相投的玩伴说:I like you, just like you like me(我喜欢你,就像你喜欢我一样),虽然最终因羞涩而没有“告白”,但我坚信,她就像我一样,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我想起台湾作家杨佳娴有《魔术》一诗:“住在一本书里/读书里的人扮演你/太像了/好像有两个你/痛苦的世界一下子/变成双倍”。小时候,我常跟随母亲去巴刹买菜。新来乍到的摊主与母亲搭话,热切地指出我长得真像母亲。我旋即躲到母亲身后默不吭声,但在心底却频频提出不敢说出口的异议:哪里像呢?母亲则当真一般,喜滋滋地应道,姐姐(指我)像她,妹妹像父亲。到了青春叛逆期,母亲责骂我时,反倒说我像父亲。哪里像呢?无须揣测,我也知晓,母亲指的是犟脾气!和某人太像了,好像有两个我,最好的愿景是:我俩带来的欢乐能加倍,痛苦则减半。

原来,岁月是技艺超高的魔术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G的棱角一一磨平,继而用了当年的同一个模板来复制另一个像她一样的女儿。G不胜唏嘘——这就是现世报吧!我连忙安慰G,我们大家都一样,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叛逆?这段令G抓狂的时期是一个过渡,让母女二人看到彼此的相同之处,并接纳与对方不一样的方方面面。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不一样的人,纷争也就在所难免。如果老天爷允许我选择争辩的战场,像我这样拙口钝辞、凡事慢三拍的人,宁可选择笔战,也不愿置身于舌战之中。唇枪舌剑考的是我最不擅长的临场反应,笔战则让人得以缓一缓,先打好腹稿,才慎重“出手”。像我这样总是避免把事情处理得太决绝的人,以笔耕犁过的方寸皆是容许自己转圜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