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歌手容易,当明星难

第一点,时代精神领袖,像Madonna(麦当娜)、Taylor Swift(泰勒丝)欧美巨星公开杠上总统是家常便饭,这和东亚的乖乖女、小鲜肉完全不同。第二点,不可替代的才气实力。我常举例天后珍妮佛洛佩兹(J.Lo)和拉丁天后Shakira(夏奇拉)的超级碗中场秀,创意不突出,实力和状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近几年人们常问,华语乐坛是不是不会再有周杰伦这样的巨星了?我担心以后连出个明星都难。最近实体演出重启,刘若英打头阵各地巡演一票难求。我刷到有人直播她的演唱会,点进主播个人页面,发现是从事美甲的小妹妹——打工人的代表,她去见刘若英很激动,一种圆梦的感觉。

美国的工业标准,决定了极高的行业门槛,艺人必须要靠自己无可挑剔的歌舞赢得全场起立的反馈,这也是中韩年轻世代缺的。上次去看SM某韩团全程假唱,尽管他们音乐开很大声,我还是当场睡着了。

很多同行觉得K-pop还能更强,我持观望态度。首先K-pop对于欧美观众来说是来自“下沉市场”(在中国指三线及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要“向上”发展难度极高。音乐的本土化比影视难,影剧你只看一次,音乐是要天天听的,这是很现实的行业食物链。

美国精品音乐具感染力

有天播放器随机推到保罗麦卡尼重返美国巡演的Live版“Hey Jude”,音乐停了之后,观众还不断重复经典段落,万人合唱落泪,重复了十几次,隔着屏幕让人感慨音乐伟大。做到这个份上,意义已不是娱乐,摇滚名人堂是人类文明史册和重要的文化遗产。美国生态背后是精神内核主导,工业标准加持,中韩目前达不到的。

美国生态最具感染力的是精品音乐。无论是号称让每个爱音乐的孩子都泪洒影院的皇后乐队传记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Bohemian Rhapsody),还是以EP探讨俄乌战争的新宠Billie Eilish(怪奇比莉),欧美生态下的巨星具备两个特点:时代精神领袖,具有不可替代的才气或实力,缺一不可。

菲律宾观众和美国观众对待韩团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韩团虽然在美国崭露头角,但至今也就三团,BTS、Blackpink、Mamamoo还不错,他们类似黄明志在台湾发展、华人演员初登奥斯卡,是成熟市场给予来自新兴市场的下沉内容一点认可,只能说高高在上的它在种族地域问题上有所进步,想“占领”美国市场谈何容易。客观分析,无关杨紫琼夺奖是否实至名归,我也是她影迷,不需奥斯卡肯定她1980年代早就是优秀演员。

K-pop在美发展难度高

为什么百万直播大军无法达成明星影响力,票价卖高些呢?明星在出色的才气、实力之上,还要是时代领袖。比如刘若英深受文青追捧,通过影视、音乐治愈了很多人——在那个时代。有一种可能,这个时代只谈情爱就不容易成为新领袖了。华语乐坛一路以来,情歌王子皇后池子已饱和,这个时代谁不会唱情歌?还需要更多吗?

精神内核主导,工业标准加持,成就完美产品。以美国本土为主要市场的音乐圈,很多音乐家来自英国、澳洲、加拿大,而这个美国音乐生态是当今唯一稳定产出巨星的生态体系。

我将美国生态视为——奢侈品。工业革命是分水岭,工业革命之后凡是机器能做的,价格大大降低,机器做不到的,就成了奢侈品。AI正带来新一轮革命,即AI做不到的,都会更贵。

在华语音乐圈,一首歌的作词、作曲通常各一人,但在K-pop的韩娱创作圈,作词人、作曲人更像资源整合人,几十首整合成一首。浓缩果汁甜不甜?你听到的一首K-pop可能是由多首原曲的精华部分拼成,连前奏都有可能原是另一首歌的高潮段。生动诠释了hook这个词的本意,用一张渔网将你包裹,上面满是钩子,牢牢抓住你。K-pop成功正是基于这种勤劳踏实,艺人培训、概念包装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