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是手机先吃为敬。我给眼前的美食拍了照片,WhatsApped给吉隆坡的朋友,顷刻间彼端传来“惨叫声”连连的回复:“快说,你在哪里?!!!”
当然,一般干捞面都会另外提供一小碗汤,辣椒板面亦不例外。一小碗面汤,配个鱼丸和肉丸,让热辣干渴的喉咙有了点清甜的湿润。
另一家自然是古月。此店亦由热爱马来西亚美食的港人主理,打2014年开业至今已快十载,而且连续数年获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荐,其强势存在,让我五内欣慰,其拿手菜式,亦留住了我贪吃的胃。
当然,不可或缺的还有那个鸡蛋,必须煮得半生熟,万万不能熟透。用筷子将蛋黄轻轻挑破,鲜黄色蛋液缓缓流出,漫延于面条之上,拌一拌则与各式配料融混一起,为面食给出急切需要的香气与湿度。
既然没有酱汁可以沾吸,面条再热辣辣,再有咬劲,也吃不出个味道来,于是各式配料就得在调味上发挥作用。
据知在马来西亚,板面初见于上世纪80年代,其特点是以猪大骨、江鱼煲煮的高汤搭配汆烫的扁平柔软面条。吉隆坡人因为爱好干捞口味,在汤面之外又拓展出辣椒板面,并且席卷马来西亚,则应该是2006年左右的事。当时我已移居香港,若干年后在北角首度品尝这美食时颇为惊艳,因为其所用幼面和我回忆中流行于新加坡的板面判然不同。
每回来港岛北角,我必到的马来西亚菜餐馆有二。
经此解释,可知使用幼面之必要,拌入江鱼仔、肉燥、虾米、木耳丝、辣椒干、小洋葱末、酱油、香油之必要,提供半生熟鸡蛋之必要,搭配小碗面汤之必要。
看看有什么配料?爆炒过的肉燥、木耳丝、虾米、辣椒干、炸小洋葱末、酥炸猪油渣、稍咸而脆的炸江鱼仔,加入酱油、香油和面条一起拌匀,渗出少许酱汁。因为酱汁是如此之少,若用扁面,面积大抢吸不匀,确实不如幼面细圆易沾,平均出味。
首先,碗中净爽,几乎没有什么酱汁,铺陈的板面条条分明,干捞的程度可谓去到最大。
多去古月吃了几回,发现这辣椒板面的制作原来有它一套完足的逻辑。
一是前此评介过的“姨婆玛丽”,主打怡保虾面,然而去年终究抵不住疫情的摧残而结业了,让我深为惋惜。
如此质问不但令我喷茶,而且也间接印证了“古月”主打菜式“李氏板面”所具有的地域性不容置疑。
因此,辣椒板面是否由在地马来西亚人制作已不成问题,由真正热爱马来西亚美食味道的人来发扬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