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实是,由于学生们下课后忙着补习,在功课和兴趣班间赶场,音乐这类需要大量时间练习的技能反而变成了时间成本高回报率低的课程,音乐教师们选择转行也不是新鲜事。当然如果学生对于音乐展现出了极高的天分和兴趣,那就另当别论更应该好好栽培。

如果某户邻居发着音乐家梦,除了凭着自身努力外,还得承蒙社区内几十户人家的照顾,才能让他厚着颜地制造“噪音”。

当我们好奇他的左邻右舍如何耐心地年复一年地接受了他的操作,才发现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有一户几乎天天麻将不停地打到凌晨,另一户则有午间卡拉OK与他一决高下。苦的就是夹在他们之间的几户人家。

在数字社会里,学习任何乐器对于家长来说只是为了在孩子简历里锦上添花的小技能,除了严厉地要求小孩练习通过考试,大多嘴里始终说不出:“妈妈希望你长大了可以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呀。”

英文有句谚语说“要养育一个孩子需倾同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如果邻居正有个音乐“家”,就是如此。在户户层层叠的邻里,有谁在窗边打了个喷嚏,上下左右的住户都听得到。何况是反反复复的练琴声。

我家楼下正有一户,年近古稀自诩老师的男人每天早晨10点,下午1点准时夹band。用着小学鸡的造诣和一群五音不全的中年人敲着鼓伴着电吉他和键盘,以及有气无力的萨克斯风和喇叭亵渎那几首怀旧金曲。

音乐起源未知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陪着世世代代的人度过高山低谷,战争以及和平的时代。

如今,每当在外面戴上耳机点开喜欢的配乐就像为眼前的世界加了层滤镜,身边的一切仿佛围绕着节奏律动。微微地摇着头晃着脑,晨间刚苏醒的身体立刻就充上电准备战斗。

当然人人都有追梦和拥有兴趣爱好的自由,而兴趣有千万种,如阅读或运动可以增进自己,在家门口种种花也罢,但如果只是为了利己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最好还是再选过吧。作为社区里的一分子也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