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神清气爽的阳光洒了一地,我们去逛菜市,突然,我看到了有个妇人在卖“粽子”;一个个四方形的“粽子”,以翠绿的芭蕉叶裹住,比巴掌还要大,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亮光。我把一个扎扎实实的“粽子”拈在手里,沉甸甸的,至少有50克重。

当地人听到我的批评,振振有词地反驳:“哎呀,水煮玉米,营养成分都随水分流走了,多可惜呀!放在火上烤,玉米的维他命和营养素都可以完完整整地保持着哩!”

在贝宁旅行期间,处处都飘荡着烤玉米的香气,我看着大街小巷的摊贩把一根根黄澄澄的玉米烤得黑兮兮、干巴巴的,觉得十分可惜。我喜欢水煮玉米,冰清玉洁,柔软芳馥,多么可口啊!

玉米团的制作程序颇为繁复——把玉米粒剥出来,浸在热水里两天,之后,把玉米粒碾碎,放在沸水内狠狠地煮;煮好后,把渣滓过滤掉,便成了纯粹的玉米粉。最后一个步骤是把它和牛奶一起煮,煮成浓糊状,取出,用蕉叶包好,蒸熟,便成了普受欢迎的玉米团了。尽管制作程序叠床架屋不轻松,可是,在阿波美这城市,人人会做,人人爱吃。那些没有时间自己做的,便去菜市买来解馋。奇怪的是,原料相同、做法一致,质地却大相径庭。有软滑如水的,也有粗糙如沙砾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

嘿嘿,说它们是粽子,其实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实际上,它们是贝宁人嗜食的玉米团,每个卖40西非法郎(折合新币1角)。据当地人告诉我,玉米团有多种吃法——早餐,将它揉成碎块,加入清水或牛奶同食;晚餐,以它当主食,整块配搭辣味海鲜或肉类同吃;闲时以它当零食,直接蘸糖吃。

另外一个人说得更妙:“玉米棒,自小陪伴着我成长。把烧烤玉米棒拿在手里慢慢地嚼食着时,可以回忆,也可以憧憬;可以悲伤,也可以欢喜。当渗入了不同的情愫时,每一粒玉米都溢出迥然而异的滋味,百吃不厌呢!”

今年端午节,我在贝宁南部城市阿波美(Abomey)旅游,特爱粽子的我,十分懊恼错过了品尝粽子的机会。

根据2019年农业普查,贝宁有将近80%农民种植玉米。在许多地方,玉米种植是家族传承的,世世代代都持续种植,而许多人就在自家庭院里栽种。玉米收获的季节有两个:一个是在4月到7月,一个是在9月到12月。最近几年,受全球暖化的影响,变化无常的极端天气让玉米种植户叫苦连天。

我剥开了一个,它质地软糯,有牛奶的清香,口感极好,可只吃半个,便饱胀不已;然而,当地人啊,却可以连续不断地吃上两三个,甚至,四五个;我就亲眼看到一个玉米团摊贩,自卖自吃,只见她把玉米团剥开,也不蘸糖,便直接放进嘴里;一个吃不够、再剥一个,看她那津津有味的样子,好像是出世之后第一次品尝到玉米团的好滋味。她笑眯眯地说:“百吃不厌呢!”说着,又剥一个,连连说:“好吃,好吃!”一口气连吃三个,为她的玉米团打了极好的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