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对外太空有无限好奇,爱看和外星人有关的科幻电影和书籍,文学界科幻大师倪匡和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各种天马行空想象开拓了我的奇幻空间,不仅是浩瀚宇宙中的种种可能性,还有地球人类会否是外星人上几代前遗留下来的文明后代,各种奇思异想经常充满脑袋,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将之并入思绪,在夜深人静时想一想当中奇妙,有种心平气和的作用。

我绝对相信人类并非宇宙唯一,在已知观察到的星界,已有数不清的星体,不可能只有地球有生命,而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也很局限。我一直坚信一些大国政府完全掌握外星生物曾存在或在仍在地球生存的证据,过去几十年小心翼翼将消息通过不同管道一点一点散发,特别是利用电视剧和电影,通过外星人剧情慢慢将“我们并非唯一”的观念灌输给世人,以减少最终正式宣布时带来的冲击。所以科幻电影中有友善的外星人,有心怀不轨的外星人,各种可能性都为了让我们做好心里准备。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猜测,没有什么实质的支持证据或数据,但自从《接触未来》(Contact)、《异星入境》(Arrival),以及《星际效应》(Interstellar)这类现实科幻电影出现后,外星人将/已经到访地球的理论学说加剧,加上近期美国国会和美国宇航局正式发布过去几十年的不明飞行物体数据并举办听证会,都让人怀疑“真相”即将揭晓。

若问我这一生中还有什么特别想经历的,或许是希望有生之年能见证天外来客的到访。

宇宙到底多大,没有人有答案,只知道大得无法想象。所以每每遭受挫折心情不好,会喜欢仰望星空,明白自己居住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小得不能再小的微粒的时候,会舒缓宽怀一些。有时也会这么想,会不会整个宇宙根本就是一个“大人”的玩具,这“玩具”中的星系、星云、星球,原来真的只是尘埃,而我们不过是尘埃中的尘埃?这样的观念,不久前也在电影《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 Ant-Man and the Wasp: Quantumania)出现,太有可能。

宇宙太大,若只容得下我们,而我们的品格又如此卑劣,实在太浪费。

人类科技近百多年的发展是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甚至更多。相机、汽车、飞机、摩天大楼、核武、电脑、潜水艇、太空船、火箭、登陆月球、探索火星、手机、互联网、电邮、短信、无线传输,以及人工智能,都是近代产物,涌现程度密集得让人跟不上,会不会其实都是外星生物过去百年在地球生存的交换条件?

当然,若宇宙万物都有像人类般的根本恶性,都有大鱼吃小鱼的好战心态,那天外来客或许也不会有什么善意,一心盼望的,或许不如不盼。但这也许就是命,无人能左右,外星不外星,客来不来,终究还是同一结果,改变不了人类劣根性,小人依然处处都是,妒忌心还是存在你我左右,大家都仍得拼死工作,为微粒生命的存活打拼。唯一的意义,只是证明人类并非唯一,我们并不孤单,这样一来,心或许就能更谦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