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乘客,我们所拥有的碎片化时间,通常不受关注,需要被打发,比如看书、听播客或刷抖音。窗外就算有风景,也是急忙忙地倒退,模糊成浮光掠影,街景也显得千篇一律,来不及看清楚路上陌生人的表情。如果运气差,还会碰上天长地久的堵车、地铁故障或机场罢工,窗外的景色像是卡卡的视频,看得人心烦意乱,甚至抱怨自己的决定,早知道就不来了。

最近到香港拜访了设计和文化研究工作室,他们刚好在策划一个名为《敲敲香港AR BUS》的项目,挑选了约10条巴士路线,乘客在巴士上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和AR标记,就能听见电台节目《18座C楼》的角色声音来聆听由乡村到城市的生活故事, 通过AR动画和窗外景色结合,以实况及虚拟的方式探索这些塑造了港人记忆的城镇,乘客还能变身为乡村和城市人物的造型,拍照后分享到社交媒体。这或许也能升华搭巴士的体验,让一切变得好玩。说到底,我们来这个世界,不就是为了好好玩一回吗?

倚着大巴或火车窗口一脸茫然的旅人,也是创作者喜欢刻画的对象,我们通常很少能看见开心的乘客。在电影节看了马来西亚导演张吉安的《五月雪》,电影结束前主角阿英不顾丈夫反对,决定由槟城搭车前往吉隆坡双溪毛糯寻找至亲的墓地,她坐在巴士上若有所思的淡然表情,也是最典型的乘客写照。擅长画孤独的人的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 ),似乎特别喜欢这些流动的暧昧空间,其著名的画作Compartment C, Car 293 (1938) 里一片寂静,宛若处于梦中,女乘客看著书,和窗外风景无关。在火车的场景中和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也像画中的女子,并非独自一人,却是孤独的。我们永远在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身处不由自主的流动中,让我们轻易产生一种倦怠,但这种倦怠似乎又是旅途的本质。如果说处于中转的旅人有一种共同的状态,那么就是无聊(boredom)吧。

旅行时,太专注于目的地的追求,让我们轻易忘记,自己在旅行中,不只是观光客。作为乘客的身份,不断穿插于途中,由A机场飞往B机场,搭地铁前往酒店,由酒店叫车到X景点,我们的旅行在踏入景点后才被重视,值得拍照、纪念、复述及公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