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翻出泛黄的相簿,发现那趟拍摄还有几张珍贵的相片。还是实体的相簿可靠,如今都用数码拍照,最后记忆可能都会消失在云深不知处。

年终假期,孩子们带着他们的孩子们出国旅行。小朋友们这一年来努力学习,挨了不少骂听了不少唠叨,最后成绩亮丽,值得嘉奖。

暹粒一带除了规模最大的吴哥窟,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座寺庙,寺庙的命运跟着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在兴都教和佛教之间摇摆而浮沉,因此,寺庙中常有断头断臂的神像也不足为奇。其中,上镜率最高的可能是塔普伦寺,它最辉煌的时期是12世纪末期,据说曾住着国王的母亲和一众艺术家。庙宇被遗弃之后,树木从屋顶和墙缝里冒出,肆无忌惮地向四面八方伸展,吞噬了巨石房屋,俨然成了树魔。

这次抵达暹粒的第二天清晨5点,天还漆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已经聚集在吴哥窟西侧的入口处,安安静静地等待日出,要捕捉吴哥窟晨曦的实景和水里的倒影。我努力回忆,却想不起当年到此工作的细节,只记得我和助导佩卿在一个微笑的大佛像前留下了一张相片。

回想起来,在职场期间共去过中印半岛三次,其中一次是1996年去拍摄“人在异乡”系列。年长的观众或许还记得那个系列的片头设计:一本新加坡护照在翻动,上面盖满了各国海关图章,最后印章落下,题目出现。那年华文时事组派出多位编导和助导,带上摄影队,分别到南非、中国和中印半岛拍摄在异乡打拼的新加坡人。我自动跳入制作队伍,奔赴柬埔寨和寮国。

一如既往,家中两老总有好几个出游的选择。这一回,选择加入一条比较偏僻的路线,去柬埔寨的暹粒。

公元12世纪初到15世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最辉煌的时期,那期间几乎每一位登上王位的国王都要建几座大寺庙,不惜一切代价。那时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汽车,重达数吨的大石块如何切割?如何运输?如何堆砌成塔?然后,高塔之外有围墙,围墙之内有走廊,走廊墙上有精美的石雕壁画……简直是匪夷所思。

终于,在吴哥城中央的巴戎寺看到了记忆中的笑脸大佛。这座在13世纪初修建的寺庙原有54座微笑的四面佛,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霜,虽说后期有些维修和保护,但破损残败依然明显。我们当年究竟是在哪一个大佛前留下了倩影,由于行程匆匆,也无法求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