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监制为曹郁、姚晨夫妇之外, 《脐带》里的工作人员,从导演、编剧及演员大多为蒙古人,电影对白说蒙古话,配乐为蒙古音乐,并在内蒙古取景。但这样一部地域色彩浓郁的电影,说的却是目前普世关注的,有关记忆与失忆 ,有关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与陪伴者的问题。这类题材的电影历来没少见,但 《脐带》有自己说故事的方式与节奏,全片在淡淡的悲伤中,别具温暖和明快的氛围,轻轻牵动着观众的心。

喜欢片中巴德玛饰演的,蒙古草原上的失智母亲,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着孩童般的天真淳朴,看她在草原上搂着小羊,唱歌起舞,仿佛回到人生中童稚的起点。影片中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年轻的儿子陪伴着失智的母亲寻找童年记忆的画面,教原本沉重的题材,渐渐轻盈温热起来。

故事到了尾声,儿子带着母亲,一同寻找母亲念念不忘的,童年记忆中那株一半生一半死,两棵树干相连的生死树。夜空下,母亲与阿鲁斯在草原上的篝火旁翩翩起舞,火花漫天飞舞,仿佛一场象征别离的草原篝火之夜,恰如影片结尾出现的生死树,隐喻了生命与精神的延续。

看完电影后我才知道,片中饰演母亲的女主角巴德玛为蒙古实力派演员,曾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饰演巴德玛小儿子阿鲁斯的伊德尔,也像他在电影中的人设一样,是个来自呼伦贝尔草原,近年来走红音乐圈的中国音乐人,有游牧电子音乐人之称。

电影由出生、成长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留学巴黎的达斡尔人乔思雪编剧、执导,由于个人对生死、亲情的体验,乔思雪用了些许浪漫,有点诗意的方式说了失忆、失智、生死、离别等严肃生命议题。

影片故事其实简单,讲述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记不起许多事情,却又返老还童,像个难以照料的小孩,常做些教亲人束手无策的事情,如往自家墙上涂鸦,离家出走等。生活在北京的阿鲁斯,来到哥哥居住的小镇探望母亲,眼见哥哥因长期照顾失智的妈妈,疲累、焦躁得几近崩溃,甚至因管不了闯祸的母亲而将她锁在卧室里,阿鲁斯不满哥哥对待母亲的态度,兄弟俩甚至因此大打出手。

母亲回到草原后变得快乐自在起来,经常出其不意走出家门,去了水边、草地上漫游。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在自己和母亲的腰间系上一条长长的绳子,让母亲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这条系在母子之间的绳子,象征“脐带”,也是阿鲁斯和母亲之间的亲情与血缘,相聚与别离的象征。

电影拍得细腻,用了许多篇幅描述草原上失智母亲与小儿子的相处细节,儿子为母亲洗头、戴首饰,母亲在缝纫店里捏着一件传统蒙古袍爱不释手。尽管店主一再说明那是非卖品,可失智的母亲就如小孩一样,坚持要穿着回家。女店主最终还是不忍拒绝老太太,让这个已回到童真时代的失智母亲高高兴兴穿上蒙古袍回家去。

看到母亲的一脸茫然,阿鲁斯为了改善妈妈的生活环境,决定收拾行李,带妈妈回到草原上那沾满尘埃,破旧不堪的房子,那是他们一家曾经生活,烙下点滴人生记忆、生活痕迹的地方。

《脐带》是一部不以噱头或哗众取宠说故事的电影,它以其电影语言,淡淡而真诚地表达了影片所要表述的有关生命、记忆、亲情、陪伴等情感与主题。

《脐带》是一部不以噱头或哗众取宠说故事的电影,它以其电影语言,淡淡而真诚地表达了影片所要表述的有关生命、记忆、亲情、陪伴等情感与主题,虽然电影由始至终说着大多数人听不懂的蒙古话,却依然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教人感动与共鸣。

《脐带》2023年首映,在中国境外却是一部冷门的,没多少人知道的电影。可看过之后,我得说,这是一部被忽略的影片,如果不是朋友推介,真还不知道去年曾有这部电影问世。

2024年元旦,细雨霏霏,早上起床后,家中帮佣说,阿嬷刚刚跌倒了。走进妈妈房间,看她睡了,知道并无大碍,这才松了口气。望着露台外灰濛濛的天空,雨丝绵密,一丝莫名的意兴阑珊倏忽涌上心头,却又蓦然想起前阵子朋友推荐的一部蒙古语电影《脐带》。朋友说,电影以游牧民族为主角,说了草原上亲情与陪伴的故事。于是,在这下雨的元旦早上,决定上网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