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这名词传了几年,己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个符号,综合网上的解释为“跨界发展,在成长追求生活的体验,放弃或抗拒单一的工作,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旧同窗的公司卡片印着职衔“摄影师/策划师/会计师”,只有朋友之间才知道实情,由于启动资金有限,其实就是一人公司,从接单,运作,到开发票全部一脚踢,人手不足的时候还要请大伙入场滥竽充数,是一种被动斜杠的形式。

长大了,才知道人人都是斜杠,就算是在公司里,上班时是日理万机的高层,总有更高层到来开会,马上变接待员堆起笑脸去迎宾,开会时突变观人眼色入微的侦探,聚餐时又变身公关。平时,人际关系的父母亲子身份,公司里上下属同僚关系,时而免费,时而收费,凡人都有多重身份,天下人都得学会快速切换任务。以其相信单一的工作是必然,斜杠的多才多艺终究最天然。

在很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存了一年学费和费用,搬着几个沉甸甸的行李飞往地球的另一边的学府深造。那段时间是那么多年的成长经历里,生活最捉襟见肘的日子,很快地在第二年的夏天,就找了三份差事兼职。

(传自香港)

那时候没有斜杠这个华丽的词,多重职业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拮据,不想硬着头皮向财政不宽裕的父母求救,除了上课时间,每天的生活就是和打工扯上关系,学习和作业通常在凌晨时分完成。当时只想快点毕业回家好好找份工作上班。如果那时介绍自己,名号听起来或许有点不伦不类,“学生/打杂/辅导员/摊位助理”,这个嘛,反正为了生存,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交错处理不同的资讯,大脑消耗的氧气和燃料越多,头脑的效率越低人越来越累。但生活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要好好地在一瞬即逝的漭漭弱水中盛起那一瓢,是个艰难的选择题。

第一份是在快餐店的厨房里打杂,负责砧板上的切割,油锅里的炸物,和打烊后的清洗,是一份体力劳动活。第二份是在大学的辅导中心教经济学补习,帮忙上课时听不懂教授讲课的学生,时薪与工作的环境都非常舒适惬意,没有学生预约的时候还可以自己温习功课,是份文职。第三份工作在跳蚤市场帮一对夫妇摆摊,这两人两对手,竟然承包了十个摊位卖太阳眼镜。每个周末的那两天,只要不是考试期间,一大早就帮忙开车运输、搭棚、售货,直到申时收摊,为的是那两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