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玛》讲述约旦河西岸小镇青年烘焙师Omar经常翻越以色列管辖区高耸的隔离墙,去会好友达力的妹妹,也经常和达力及另一好友艾姆杰携手,去袭击以色列士兵。
《五台破相机》 (5 Broken Cameras)里,从农民变导演的艾马德原本想用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但循邻里要求他也记录社区的节庆活动。这时遇上以色列士兵正在他家乡兴建隔离铁栏,遭村民反抗,于是他陆续拍摄了人群每周五的示威抗议活动。一次又一次,五台相机都在拍摄中给枪弹砸得伤痕累累。
电影节门票收入捐献国际红十字会,救援水深火热中的巴勒斯坦难民。是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为了生命的尊严与可贵,我站在弱者一边。关怀,是我的人道立场。
也许是同情巴人命运,也许只是宣示一种时尚,但一片谐和平静,没有激昂没有愤慨。许多人在大厅留言板粘上“Cease Fire ”的贴纸。拥塞人群中,我有了另一种视角,憎恨哈马斯,但也无法忍受以色列的狂轰滥炸。
《礼物 》(The Present)和《加沙的梦魇》(Nightmare of Gaza)虽然片长仅十几二十分钟,却生动描述了巴人在拥挤人龙中排队通关的困境、日复一日的疲惫、躁郁以及痛失家园与亲人的哀伤。
影片中,奥玛屡遭追捕、扣押、凌虐、拷打、逃亡,为解放巴勒斯坦而抗争,却又为恢复人身自由而当上以色列人的奸细。爱人因不满他做了叛徒,借口自己怀了艾姆杰的孩子而离开他,最后奥马一枪把以色列头目打死。
前不久刚落幕的巴勒斯坦电影节,我看了其中几部电影,剧情片《奥玛》、纪录片《五台破相机》、短片《礼物》和《加沙的梦魇》。
那日在乌节电影城,看戏前光顾阿秋甜品店,见邻座一位时尚打扮的华族妙龄女子,头上美美地缠着巴勒斯坦式黑白方格头巾,鼻孔穿戴晶亮鼻环,和一位裹着时髦碎花头巾的马来族朋友一起开心吃甜点。戏散场时,才发现原来全场许多年轻男女都身披或头缠巴勒斯坦式围巾。
有趣的是,纪录片的另一位导演其实是以色列人盖伊,他因体恤巴勒斯坦人,也反对兴建隔离墙,于是和艾马德联合制作了这部五个单元的纪录片。
虽然都是旧片,前两部的拍摄时间已超过十年,后两部也是三五年前的作品,但在当前以哈战争烽火连天死伤无数的惨境下,这几部电影看得人揪心又悲恸,也让我们对永无宁日的以巴冲突的理解提供另一种视角。
在曲折离奇惊悚紧张的氛围中,我们从电影窥见动荡不安局势下巴勒斯坦平民百姓的生活,有怒哀也有喜乐。那些寻常中的不寻常,既有淳朴的情感,也有扭曲的人性、变异的爱情以及纠缠不清的民族宿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