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日落黄昏的现实不在话下,这一两年来的新闻研究已明确显示,全球受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及管道正在迅速转变。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再上新闻网站媒体平台获取新闻,而是通过面簿、抖音、Instagram、X等社媒“看”新闻。

回想当年自己从事记者工作时期,遇上21世纪初新加坡媒体实验期。那时政府稍微开放媒体业,鼓励两家主要媒体机构互相竞争。身为平面新闻记者的我们也被要求做电视新闻,学习如何站在镜头前做直播,如何结合影像声音做新闻等。比起现今记者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要顺应的变化,我们当时面对的挑战实在是小儿科!

换句话说,媒体不能再只靠顾客上门来浏览内容,而是越来越需要看社媒的脸色,在茫茫渺渺的算法世界里谋求生路,分一杯羹。但人家Meta都已改变算法,把新闻内容从用户的动态消息板上消除,新闻媒体要在社媒上推新闻谈何容易。再加上现在人工智能AI能直接汲取新闻网站内容反刍给用户,免掉需要上谷歌搜索关键词再到相关网站浏览的步骤,直接跳过媒体网站。

受邀来谈社媒运用的讲员,提到利用社媒报道新闻,要加入“fun”的元素。新闻记者出外做采访时要记得拍摄一些幕后花絮,若有记者吃螺丝的NG镜头更佳。要明白人们上社媒寻求的主要是娱乐,不是说教。

工作坊在座的多是二三十几岁的年轻记者,也有三几个四字头的资深记者。对于社交媒体,有的可算是“原住民”,但多数应该和我一样是“新移民”。面对新闻作业的新挑战,大家既兴奋又焦虑。很多新闻都不能用fun的方式来呈现,更何况还要在八秒钟内捉住受众的注意力(研究显示人们使用社媒时平均注意力仅八秒)。当今世界面对重重危机,战争、气候变化、通货膨胀等等问题接踵而来又互相牵连加剧影响,岂能儿戏,又何以在几秒中内传达复杂的信息?

面对这些大环境新趋势,新闻从业员要生存就要顺应改变,尽量把挑战转为契机,要不然至少做到不落机器人后,免得遭牺牲成为资讯科技神台上的供品。

最近在马尼拉出席以菲律宾记者为对象的媒体工作坊。为期两天的讨论非常充实, 有资深记者和专家分享进行调查报道的经验、数据新闻的操作与各种对外公开的数据来源、新闻操作中“事实核查”的流程与标准、新闻报道如何做到更加符合性别平等原则等等。最后一个环节,与会者的参与最踊跃。谈的是社交媒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