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洋飘荡这么多年,却是第一次去古晋,想想是有点不可思议。查看了下有关马来西亚的旅游记录,十年前曾想要去古晋,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好玩的,策划了三天两夜的长屋之旅,最终还是放弃。
一连串的新加坡与砂拉越闽籍头家,激起我对古晋人文历史的兴趣,两地之间的飞行航程不到两小时,趁着学校短假期,买张机票背上行囊出发,开启七天六夜的独行。出发前在网上做了简单搜索,不出所料的是,对于猫城的介绍也是主打美食,偶尔提到国家公园与土著长屋,左拼右凑难以想象古晋的模样,好在背包客的行程是开放的,随时可以调整。
在惊叹展览的高水准之余,亦惊觉展示均以马来语和英语标注,中华文明只是在婆罗洲与外界的商业往来中被提到。纵观策展叙事手法,可以感受到白人拉惹统治留下的印记,他们将砂拉越与英文世界接轨,吸引大批前来探险研究的西方人士,促进土著文化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在博物馆商店里以传统工艺制作的精美商品,以高昂的价格面向国际市场。
原本对于这座大草坪西南侧的土豪金建筑没有什么好感,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去看看,没想到里面的展览却是国际一流的,堪称东南亚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对于婆罗洲,这个世界第三大岛屿,我的认知是苍白的。砂拉越、沙巴、文莱之间的历史渊源,无数绕口的地名、族名、动植物名,一再提醒世界之大,人种之博。主要展览设在三至五楼,按楼层分为自然与族群、考古人类学和传统技艺三个展区。展示的手法多元先进,除了有珍贵的实物与精美图片展示,也有高水准的视听录影与虚拟实景等,洋溢着策展者对于这座岛屿的热爱,即便是我这样对于野生动物无感的人,看了之后也对婆罗洲的海洋、雨林与高原心生向往;即便是分不清众多的土著名称,他们的图腾符号、生活习俗、捕猎耕种、死亡祭祀,尤其是传统技艺,眼前的藤竹编染织布,录像中的虾膏泉盐高原米,对于生态的尊重与共存感动着观者。
专门订了王有海家族旧宅改造的旅馆,顺着梯级一步步走进绿意盎然的庭院,这块背山面河的风水宝地,周围都是教会房地产,前面的两排店屋相传是王有海兴建的,店屋街得名“王有海街”。古晋的街容老旧却干净体面,几步之遥是凤山寺和大伯公庙,跨过海唇街便是砂拉越河。落日时分乘船逆流而上,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迎着风,心情坦坦荡荡,左侧大片丛林里是土著低矮的甘榜,右侧浮罗岸唐人街里高耸的酒店公寓,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姿态。
终于去了古晋,完全是因为好奇心。在展开姓王山研究后,对于三位献山人之一的王有海萌发浓厚兴趣,查阅资料发现这位出生于新加坡的同安籍华人,曾是砂拉越华人甲必丹,在古晋有一条街以他命名,他在古晋有一房妻室,留下一脉子孙,儿子王长水曾是砂拉越华人总甲必丹,尊称为“伟大的老人”,他的长女嫁给黄庆昌,这位金门籍的女婿后来创办了大华银行……
身为华人,在古晋眼见华文耳闻华语,感觉是很亲切的,然而,英语成为优势文教语言的现实,地域文化宣传中的土著情绪,我也带着华族源流意识来到这里,历史就这样由不同的视角解读阐述。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最好是从博物馆开始,在古晋考察的第一站是婆罗洲文化博物馆。原本对于这座大草坪西南侧的土豪金建筑没有什么好感,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去看看,没想到里面的展览却是国际一流的,堪称东南亚最好的博物馆之一。无论是策展的角度,还是展示的内容,冲击着我的南洋华人历史观,五个小时的脑力激荡后,在饥肠辘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从游轮码头穿过海唇街到旧法庭,这里曾是砂拉越的行政中心,雨树撑起的树冠掩映着连廊相通的白色老屋,矮胖墩的西式圆柱,极陡的坡屋顶,覆盖着木板瓦,是西洋建筑在地化的实证。穿过旧法庭便是大草坪,一侧山坡上矗立着砂拉越博物馆,顺着坡地起伏的花园,线性布置的喷水池带出法式风情,池壁上泥塑的大红花明艳灿烂,透过旧花房典雅的铁花栏杆,恍惚间以为身在伦敦邱园,这是白人拉惹布鲁克家族在热带想象的故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