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客家文化美食节”,那天对初品尝的客家萝卜丸留下深刻印象;因为现做现卖,看似新鲜。这道菜肴卖相犹如麻糍(muah chee),口感黏稠。馅料有白萝卜丝、猪肉碎、木薯粉等;蘸点辣椒酱,容易下饭。据悉,象征团圆的萝卜丸是梅州客家人逢年过节必吃的传统菜肴。
福建炒虾面、广东腊肉饭、潮州鱼粥、客家酿豆腐和擂茶、海南鸡饭和猪扒饭……当然还有其他菜肴如粥品和面食,每个籍贯皆有自家本领,不少是先辈来到南洋后加以改良,甚至研发出来的。
怎么没有客家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算盘子?大家都说没看到,该是售罄了。告诉ZY,我一直记得他妈妈做的算盘子,那是年轻时有次去他家吃的,让我尝到正宗的客家家常菜,吃得津津有味。
当天下午1时抵达位于新加坡宗乡总会的场地,场面异常热闹,30多个摊位几乎每摊都排起人龙,而且有些食物早已售罄。我们唯有速战速决,看到比较不拥挤的摊位就“先下手为强”。
从小跟着家中长辈四处吃各个籍贯的传统美食,潜移默化中已经吃出感情,把这些菜系归纳为新加坡特殊的菜肴,形成我们独有的饮食文化。
我常觉得生长在多元文化的岛国,因为汇聚不同种族和籍贯的菜肴而丰富了我们的味蕾,并能抱着开明的心态去接纳。相对于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带来他们的家乡菜,间接带动本地的饮食业,我成长的1970、80年代倒单纯多,却不失精彩。
除了马来和印族同胞的传统美食,当时最易分辨的是个别华族籍贯的饮食。闽、粤、潮、客、琼(海南)等菜系,本地饮食文化像个大熔炉,包罗万象,到小贩中心总能看到个别摊位售卖自己籍贯的拿手菜。
老友BS还带了客家籍贯的妈妈一起来,她们比我们稍早到,找了帐篷下的临时桌椅先大快朵颐。等到ZY和我安顿下来,一桌满是客家传统佳肴包括炖黄酒鸡、酿豆腐、干炒老鼠粉、萝卜丸、猪脚和糖醋咸猪肉(咕噜肉)。
每一道家乡菜都是厨艺的传承,经岁月的提炼,成了许多家庭的家传菜。对长辈而言,吃的是乡情,对多数不谙方言的后辈,家乡菜是了解自己籍贯的渠道之一。但愿这些传统佳肴不会轻易失传,保留原汁原味,继续飘香。
前个星期天难得和老友们一起享用客家美食。我们出席了客总庆祝95周年为同济医院筹款的“客家文化美食节”活动。美食是次要,我们主要是前去支持在同济医院当中医师的BC。也刚好挚友ZY是客家人,能同时品尝多种家乡菜对他别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