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置于自然中,使自然为艺术添墨,或侵蚀、或敲打、或摧残、或雕琢,赋予作品以全新的意义。与苏州园林、日本“枯山水”把自然引入文明的庭院里刚好相反,这是艺术最惊心动魄的野蛮生长。
日出日暮、潮汐潮落镌刻在雕塑的轮廓里,每个站在它们面前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知和理解,艺术家的真正意图不得而知,但或许可以从雕塑名《风之梳》窥得一二,兴许是这三把风口浪尖上的“梳子”,梳理了每一阵强势吹来的海风,使其放缓变柔软,成了贝壳湾里怡人的徐徐之风。
西班牙海滨城市圣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án)海滩尽头的岬角岩石上,矗立着三个独特的装置,它们与狂野的浪、猛烈的风、无垠的海平线共同构建了一副伟大的艺术作品——《风之梳》(El Peine del Viento)。
像奇基达的《风之梳》,“海啸钢琴”同样表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巨浪、海风与时间,让《风之梳》与“海啸钢琴”短暂或永远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同时又超越了自然,造就了人文艺术的经典。
初见《风之梳》,以为是废弃的锚或是轮船上的某个部件。三个粗犷的雕塑仿佛从岩石中生长出来,向海的方向延伸排列,离陆地最靠近的两个,在好天气里可以近距离观赏,感受巨物在海天间的磅礴气势;最远的一个,孤独矗立在岩石之上,面向大西洋守望着陆地文明与未知海洋的交界处,“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在此处同样适用。空间上的错落,也挤压出时间的视角,离我们最近的是过去和现在,离我们最远的是与海平线融为一体的、遥不可及的未来。
不绝于耳的浪涛声,也让我想起了坂本龙一那架“受过大自然调音”的“海啸钢琴”。在日本宫城县海啸中幸存的钢琴是现代工艺的产物,在自然无情摧残下顽强地保持其面貌,经调试奏出的已不是旋律,而是与自然的对话。
这是圣塞巴斯蒂安土生土长的现代雕塑家奇基达(Eduardo Chillida)在1977年设置于此的作品,一个永在创作中的作品,而接手耐心打磨的艺术家,正是大自然。三座雕塑由耐候钢制成,据说每一个都重达九吨以上,才能在天风海雨里屹立不倒。独特的材质经历时间的淬炼,铁锈红的锈层上早已布满斑纹,而海浪的每一次拍打,都是一次艺术与自然、与时间的激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