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辟出专区介绍大木匠师的技艺,要成为名匠须是精通五艺(设计、预算、管理、绘图、制作)的“五意达者”,他们的人间见证是留存的国宝古迹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没有设计图纸,主持修复的匠师亦须为“五意达者”,依靠测绘尺寸与现场观察做出详尽的施工笔记,逐一分析木构件的做法,订制相应的工具,精心修复残损的构件,这是心、脑、手相连的大智慧。

从门厅步入展区的视觉震撼是7米高的空间里,以桧木原样复制的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的一架构件,柱础落在地下二层,斗拱正好在地下一层的视线高度。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唐风建筑构件,毫无装饰地展示木作之美,组装的细节与梁枋上的裂纹就在眼前,逐一比对展示板上的构件名称,这是绝佳的木构建筑教材!围绕着这组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构架,以不同方式复原构件的制作过程——线描在地板上的设计图,挂在墙上的绘制模板,陈列在地面的毛坯圆柱,摆在展台上的斗与拱的构件……

在展显木构建筑之美后,转入介绍鲜为常人所知的木作工具,唐招提寺金堂构件无疑是8世纪中后期日本木作的集大成者,能够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建筑得益于工具的进化。眼见着以石斧和铁斧砍伐加工的原木,触摸着不同工具制作出的木板,体会技术进步对于建筑营造的深远影响,墙上张贴的巨幅黑白照片是绳文时代和弥生古坟时代的木构建筑,提醒着当时工艺条件下所达到的技术成就。

斧、锯、凿、刨、墨斗、锥,这些并不陌生的木作工具的展示开启另一程奥妙之旅。每件工具都有特定的功能,工具的每一部分都有特定的制作,看似相同的工具其实各不相同,无论是大型的圆柱曲面,还是细微的窗牍沟槽,皆需对应的刨刀凿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程开工前木匠须订制匹配的工具,名家必有名器,好的木匠总有好的铁匠相助,根据他们的身形与操作习惯定做趁手的工具。

日本企业对于专业博物馆的贡献令人敬佩,无论是凸版的印刷馆,还是竹中的工具馆,这些公司不仅在各自的领域深耕,亦珍爱各自的专业技术,承担起社会责任,打造出世界级的博物馆,让公众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技术之美,美学的教育源自生活。

斧、锯、凿、刨、墨斗、锥,这些并不陌生的木作工具的展示开启另一程奥妙之旅。

入夏的六甲山郁郁葱葱,绿树环绕的庭园里低调优雅的道具馆,为了降低建筑体量,地面仅为一层,展示设于地下两层的空间里,以中庭引入自然光,清灰瓦的坡屋顶,原木的天花板,通透的玻璃幕墙,轻盈的平台,将建筑融于环境,还未进入展馆已感受到日本传统的当代演绎。

因为一份优秀的学生作业,2022年底在崇文阁举办“天福宫斗拱工作坊”,以3D打印的构件介绍新加坡华族传统建筑当属首创,深知本地缺乏详细建筑测绘与构件记录的困境。要脱离纸上谈兵的想象,须亲临现场观察实物,虽然曾带领学生前往闽南考察,在惠安参观过木构件制作工场,在泉州见过木作工具展,遗憾的是未见系统的陈列说明。

慕名前往神户的竹中大工道具馆(简称:道具馆),这是由竹中工务店于1984年开设的以木作工具为主题的展馆。作为日本五大建设公司之一的竹中工务店,历史可以追溯至1610年,竹中家以建造寺院神社起家,至今收藏3万5000余件的木作工具,这样的专业展馆不仅是日本唯一,亦属举世罕见。建馆30年之际,道具馆由中山手迁至六甲山现址,新馆于2016年获得日本建筑协会选赏,次年荣获日本建筑业协会赏。

如果不是亲临现场,很难想象以庶民使用的工具可以做出如此雅致上乘的展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木作历史、栋梁结构、材质特征、工具类别、加工技艺、营造信仰等,足足看了四个小时意犹未尽。晦涩的专业知识以启发五感的方式呈现,展示的千余件实物多为原件,构件纹理与使用痕迹历历在目,除了展板图解说明,还提供日语、英语、华语和韩语的免费语音导览,以匠师的现场录像呈现工艺过程,鼓励观者触摸组装木构件,捧起刨花嗅闻木材的天然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