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孔子周游列国时穿的是木屐,在蔡国还被偷了一只。文人都爱穿木屐,到了魏晋时代甚至成为名士风流的服饰。南北朝大诗人谢灵运为了方便爬山找灵感,发明了登山神器“谢公屐”,屐的底下的两片木齿可随上下山的需要前后更替。传到南洋的木屐的屐底是一整块中央挖了个空缺的木,屐面是一片如船篷的硬胶,耐穿。还好现在已不流行,不然在组屋走廊的“踢哩哒啦”走路声,定又会是邻里纠纷的导火线。
一、二、三、四、五……,闲来无事,心血来潮,算算自己究竟有多少双鞋子。
倒觉得我们才是生活里的鞋子。我们背负着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逐步向着未知的路上前进,在平坦或颠簸的前路,磨损青春让生活延续,人生如鞋。
基于卫生、方便或宗教习俗等的原因,很多人也和古人一样有履不入室的习惯。早年去居士林时,不能穿鞋入佛堂,若遇到祭祀的大日子,佛堂内是人山人海,堂外则是一片履舄交错的鞋海,颇为奇观。曾把鞋子留在组屋门外,可能是因为阻道引起路人不便,鞋子常会有意或无意 地被踢得七零八落,不过还好没有被顺手牵鞋。问孩子小时在亮阁游乐场鞋子被偷的记忆,他念念不忘的却是失鞋后能当赤脚大仙蹦跳的的快感。令我不解的是在洛杉矶自由行时,两边的车窗在晚上被敲碎,失窃的却只是太太的一双旧运动鞋!
古代编制草鞋算是卑微的职业,所以卖鞋出身的刘备常被讥讽是“织席贩履之辈”。韩非子说郑人实(买)履的寓言,在现代有新的解读。有了各种先进的激光、X光测量仪器和人工智能产生的一堆数据,带着这些数据才可以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出个人的“完美鞋子”,只根据实体脚的外观是不够的。鞋子有关脚型,根据首两只脚趾的长度可把脚型归纳为埃及、罗马和希腊型三种。因几乎所有古代女神和美女雕像都是大脚趾略短的希腊脚,所以希腊型也叫美人脚。在博物馆曾看过穿人字拖的埃及人物壁画,可见鞋子在东西方的历史。
冲凉房湿地的防滑拖鞋、天冷地板防凉穿的凉鞋、下楼开信箱的随意人字拖、健步行的运动鞋、上班穿的鞋、外出的休闲鞋、出席宴会的皮鞋、去工地穿的安全防滑鞋、还有束之高阁的球靴、军靴、军鞋,算起来已超过十双,还没算演戏的高靴京靴小生靴呢!太太的鞋产就更加可观了,虽然只是一家三口,合起来的“鞋口”也确实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