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忠诚地为公司服务了超过60年,在2017年公司80周年纪念晚宴上荣休。去年4月,我们获悉他安详离世的消息,享年89岁。这一童年往事也勾划出20世纪建国一代无私奉献及归宿感的真谛,它代表着一位忠诚员工生涯的结束。这位风筝师傅刻苦耐劳,忠心耿耿,正是无数建国一代人生的缩影,也是年轻国人的学习楷模。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是一个典型的风筝迷。放学后,我经常偷偷溜到店屋四楼的阳台去放风筝。当年,放风筝的风气十分盛行,只要抬头望天,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中翱翔。在1960年代,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在风筝线上用牛皮胶和玻璃粉末混合特殊加工,然后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再把线卷在小铁罐上以便让风筝在强风下升空,风筝的高度与距离就完全掌控在手上。
放风筝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将风筝送上高空,与其他风筝相互比拼,看谁的玻璃线更锋利,谁能割断对方的线,赢得风筝王的称号。断线的风筝随着风向飘落到建筑物屋顶、店铺屋檐,甚至落在繁忙的马路上。当风筝掉落在马路中央时,常常会有许多孩子不顾一切,冒着生命危险,不顾车辆高速行驶,争相冲向前去抢风筝,这一幕险象还生的情景,让路人捏了一把冷汗。
由于线上沾满玻璃粉末,收放风筝时往往把手掌和手指割伤,手掌可是伤痕累累。我是家中最顽皮的孩子,家里的电灯泡几乎都成为我提取玻璃粉的主要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有一位”风筝师傅”,他名叫陈焕之。自小学毕业后,父母就把他送到父亲的金店当学徒,并且寄居在店屋的三楼。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直到结婚后才搬走。他亲自传授我制作玻璃线的过程,还教我放风筝的技巧,如何将对方风筝的线割断,他甚至将我抱到隔壁店屋较为安全的天台上放风筝,以免我在自家狭窄陡峭的屋顶上跌倒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