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不必花时间就善于沟通,有想法的优秀小众。我国年轻奥运铜牌得主墨士廉精通六国语言,听年仅17岁的他接受媒体采访时不论是英语还是华语,都对答如流而且是有内容的,是一种享受。那在一定的程度上与他的混血身份和自小在不同国家生活的背景有关,可见自小培养世界观的重要性,那能避免一个人长大后成为井底蛙或自大狂。
有点怀念以前未有手机的年代。任何家庭有一台电话已属于“中上等”,有点了不起。那个时候的小学生中学生在家“煲电话粥”是一种炫耀,因为那表示家里有钱装电话,还有钱付电话费。
无事不拨电,有事发短信,你我他皆如是。
以前因为觉得说多错多,所以少拨电话,以短信取代。现在一大堆诈骗电话让人疑心重重烦不胜烦,陌生来电都说你犯法、欠钱、有失物待领、有证件未签,伎俩陈旧,没有更新,而且很多时候发现除非对方是机器,要不似乎有语言障碍,无法将任何句子完整表达,听了很烦。
所以干脆不接听也不拨打电话,沟通完全以短信进行,至少有时间决定要不要继续沟通,或构思要沟通的句子结构。
诈骗电话实在太猖狂,以前看到来电,即便是陌生号码也会赶快接听,因为担心有什么急事。经过多年训练,已很自然而然不予理会,大家都有潜在共识,若真紧急,都会发短信通知。
其实也是好的,因为现在的人在沟通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一句话很难说得完整,掺杂中英方言后仍难将意思正确表达。最辛苦的是在社交媒体上扫过有说话元素的贴文或街访,十之八九的本地年轻人在说话时无法语音标准文法正确地沟通,即便是他们惯用的英语,也说得一块一块,华语更甭说了。
当然,现在连接收短信也很烦,一半的源头不清不楚,又要你点击这个那个链接,不仅个人空间被侵占,还挑战你的当下反应,有时感觉慌乱,连短信也删了,真有急事不妨直接来到我面前。
或许根本是一种语言障碍。
这种“发短信少通话”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人或小众习惯。之前有一项针对35岁或以下年轻人的小型调查发现,75%的受调查对象自认用手机传短信是他们和友人的主要沟通方式,只有四分之一倾向于打电话聊天。
不出奇。
所以我也很抗拒拨打或接听电话,那种你问对方一个问题(即便对方是骗子),但他“啊”了几十次还无法与你正常沟通,没能力利用语言行骗所带来的烦躁,完全是一种生命浪费。
于是很多青少年都喜欢呆在家里“讲电话”,就算没有拨打对象,也可以拿起电话拨打“1711”问精准时间,要不就是拨电到电台节目点歌,与以为是自己好友老友的DJ聊天。有点无聊,但还好,因为要说的还能说得出口。
传呼机年代的到来意味短信正酝酿着诞生。我们开始将思维整理后交由第三方化为语音和文字发出去给最后的对象,那一来一往之间虽然有一层“隔膜”,却能让人更有时间整理思绪,将要传送的内容更完整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