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榴梿外形娇小,一个手掌也能握住。一身细长密集且微曲的刺,让它看起来凶神恶煞,像个武器多过果实。外皮呈鲜黄色或褐色,甚至已经裂开,看起来不新鲜,但其实这正是它日常的模样。摊贩掰开榴梿,那赏心悦目的色彩,燃起食欲,但同时令人心生怀疑,这榴梿是不是用了食用色素,微甜光滑的果肉带有杏仁香气,果肉水分较少,口感干包,还带点嚼劲,果核也较大,一些人甚至觉得像在吃牛油果,吃惯猫山王的朋友,会觉得山榴梿其实没什么味道。

山榴梿其实是一个统称,其中包含了几个不同的品种,在婆罗洲各地都能找到,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族都有其习惯的俗名。当地马来人称它为鸟榴梿(Durian burung)、森林榴梿(Durian rimba)和Durian merah(红榴梿)。文莱和沙巴一带称它为Durian otak udang galah,意为虾脑榴梿。伊班族称其为Durian isu,达雅克人则称它为Durian anggang(犀鸟榴梿)。听起来十分混乱,但这不就反映了婆罗洲富饶而多元的文化特色。除了名字,它们的习性也各有不同,橙肉榴梿成熟后,像普通榴梿一样,会自己掉落。但红肉榴梿则在树上裂开,释放果肉和种子,榴梿果仍附着在树上。

山榴梿的学名为Durio graveolens,其种名为graveolens,有强烈臭味的意思。但若你将鼻子凑近去嗅,也几乎闻不到山榴梿的气息。为榴梿取个适合行销的俗名,有助于其销售。但我喜欢山榴梿这叫法,天生天养,显得更为朴实,虽然它不利于传播,少了猫山王、松鼠王、黑金这些名种榴梿名字的贵族气派。山榴梿色泽艳丽,有绯红似血,也有橘黄若橙,都是上帝才能运用自如的夸张色彩。或许造物者是公平的,无法给山榴梿浓郁的香气,却为它添上抢眼球的色彩,用另一种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前往距离古晋约60公里的西连(Serian),就为了逛逛当地的巴刹。这巴刹是小镇中心的地标,人来人往,不少摊贩是原住民,售卖着各种造型和口感独特的野菜野果。这些野趣十足的食材,还是当地人院子里种的或山里采来,因此产量不高。看到有平时难得一见的榴梿花,买了一袋,晚上让餐厅加餐。

正值榴梿季节,古晋市区里大多卖的是悉心培植的名种榴梿,那是我们习惯了的味道,好吃,品质稳定,但没有惊喜。见西连巴刹里有卖山榴梿,一堆五六个,约十几二十马币,买了,现开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