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出一碗米饭,淋上一大勺秃黄油,顿时金光闪闪。烫饭催化之下,油脂迅速化开,蒸腾的热气激发出秃黄油的香。制作时,以浓厚油脂封住蟹膏和蟹黄的鲜美,吃起来软糯鲜香,带有微微的磨砂感,寻常日子,只消一勺,最平凡的米饭也能晋升为极致美味。

最早知道“秃黄油”这东西,就是源于上海作家沈宏非在“沈爷的宝贝”中开卖“秃黄油”。据说做一瓶“秃黄油”——几十只螃蟹,一一拆解,细细加工。这卖的不仅是食材钱,更重要的是工夫钱。

这个时候,最好能望着窗外飘飘荡荡的落叶,那感觉,真是人生意义爆棚啊!如今,“金秋蟹宴”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代表着对美食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特别的时刻,让我们在蟹宴中,共同感受秋天的丰盈和团聚的喜悦。

黄油,即高纯度的,不允许有一丝蟹肉存在里面,因而不同于夹杂了蟹肉的蟹黄。成品芬芳馥郁,美艳不可方物,可谓中华美食最高境界。

在10-11月,品尝这道花雕酒熟醉蟹,是一场舌尖上的奢华之旅。精选肥美的母蟹,以醇厚的花雕酒为主料,搭配多种秘制香料精心熟醉而成。每一只蟹都浸润着花雕酒的馥郁香气,蟹肉鲜嫩多汁,蟹黄饱满醇厚,入口瞬间,花雕酒的芬芳与蟹的鲜美完美融合,带来独特的风味体验。

“蟹酿橙”,是用鲜活湖蟹肉和橙汁作原料烹制而成,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是南宋时一道以酿法制作的名菜,做工极为精致,即使以今日专业眼光视之,亦是上乘之作。此菜原载于南宋美食家林洪《山家清供》一书,以螃蟹、香橙、菊花、绍酒四美相汇,具有浓厚的江南金秋色彩。

螃蟹性寒,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胆固醇。生姜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其性温热,正好可以与性寒的蟹肉相补,红糖同样具有暖胃、驱寒的作用。食用蟹肉后喝上一杯红糖姜汤,可以预防因蟹肉性寒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台湾美食家逯耀东曾二三十次到苏州,寻觅老苏州味道,但在他的美食著作《大肚能容》、《寒夜客来》中,也没有提到过秃黄油。所以,我们可以认定,秃黄油这个东西一度在大陆失传了。

如今,“金秋蟹宴”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代表着对美食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蒸螃蟹享受其原汁原味,熟醉蟹品尝丰富鲜美外,在漫长江南食蟹季的历史上还有几道做工极为精致,用量非常讲究的蟹宴名菜不得不说一说它们的故事。

2006年,叶放先生在古谱记载和民间仅存的大厨口授的基础上,用蟹黄蟹膏复原了秃黄油;2009年,沈宏非、叶放等老饕们在苏州举行“蟹事雅集”,以秃黄油配黄菊花饭,成就了现在的秃黄油拌饭。

其制作方法是把橙子的果肉、果汁挖出,果皮保持完整,螃蟹蒸熟,蟹黄、蟹肉拆出,油锅中放入蟹黄、蟹肉一起煸炒,加入姜沫、料酒、白胡椒粉炒匀,加入橙汁、橙肉、白醋、盐炒匀,起锅前淋湿淀粉勾芡,炒好的蟹肉装入橙子里,上笼蒸15分钟即可。

蟹黄橘红,脂膏白玉,蟹肉嫩白,甄选江南大闸蟹为原料,带来一系列令人垂涎的秋令蟹味,吃蟹不见蟹,让“蟹迷”们仪态优雅又充分享受到时令食材所带来的多重美味!

“蟹酿橙”是南宋非常流行的一道菜,据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清河郡王张俊在招待宋高宗的宴会上,就有“螃蟹酿枨”一菜,这里的“枨”指的就是橙子。如此“观之可喜,食之有趣”的时令菜,不仅色、香、味、形美到了极致,更是创意满满。那么,不妨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金秋时节也来品尝下这浓浓的南宋味儿吧!

在吃螃蟹的江湖里,除了蒸、炸、煮,“醉蟹”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尤其用“熟醉”方法做出来的蟹,浓浓的酒香能让蟹肉的滋味更加鲜美。

秃黄油本来是一种“存蟹防饥”之法,即得以在蟹季过后仍能享用到反季节的蟹味,而猪油的作用,则是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起到隔绝和密闭的作用。可配制秃黄油捞饭,秃黄油拌面,秃黄油豆腐等。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自然的馈赠总是让人沉醉,尤其是肥美的江南大闸蟹。古人相信在丰收的季节,家人团聚共享美食,不仅能增进亲情,更能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安康。

还有一道便是现在颇为引人注目的“秃黄油”了。秃(tēi)黄油,秃,音近似忒,是“只有”或“独有”的意思,是吴语-苏州话方言,在出蟹后取出蟹膏蟹黄,加上透熟的肥膘末,然后用葱、姜爆香,再用黄酒焖透,高汤调味,最后再淋上猪油和洒上胡椒粉便成。

秃黄油的起源也是一道“青楼菜”,古时青楼是一个高级的文化交流场所,对于姑娘才色有着很高的要求,相貌、口才、歌舞自不必说。青楼里的姑娘家和恩客认识之后,要经过常规的“约会过程”,恩客差人请姑娘出来,看看戏吃吃饭。熟识之后,姑娘要留住恩客,回请恩客吃饭,称为“桌上”,也是颇要花点心思的,为此弄出了不少菜式,“秃黄油”就是其中一道功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