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兰克福吃了一周生冷食物和干硬面包的我,在食阁里看到面档时顿生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感激。点好餐后,赶紧找位子坐下,伸了窝在机舱12小时的懒腰,再回想起法兰克福书展之旅的所见所闻以及各种参与,从开展第一天起就深深震撼着我。
在书展期间,我不仅收获了许多关于版权管理、内容创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新思路,也建立了许多宝贵的人脉。通过与其他出版商与版代的对话,让我开始意识到,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节点——即便在视觉化和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纸质书籍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同时,如何拥抱新科技、扩展全球市场,并建立起一个出版的“新时代”,成为了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若将这碗“肉脞面”比作出版内容,或许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可以是一种文化符号、历史、版权IP、情感、归属感,以及“家”的“味道”。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着时代的迅速更迭中;我们当然可以安逸地吃着最熟悉的肉脞面,但也能通过这碗面继续思辨着国际格局,以及如何将这碗面带到世界去分享、交流与普及,并让其更“面面俱到”。
关于市场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出版的未来不仅仅关乎书籍最直观的销量,更关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触动更多的读者。这次交流,让我和新文潮出版社同仁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踏出机舱时,强劲的阳光倾斜而下,热意反衬着法兰克福的干燥与寒冷。入境厅周遭不同旅客说着各样的语言与口音,用陌生和新奇的眼光看着“世界级机场”的宏伟与现代气派;更有旅客惊叹于这无可挑剔的清洁程度而四处张望。而我只想立刻找回我熟悉的口味,坐下来吃碗肉脞面。
同时,亚洲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场域”,正逐渐进入欧美市场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多的欧美出版商和读者对亚洲的文化、历史、社会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在当代文学、非虚构作品以及区域研究等领域——若能借此机会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并让这股趋势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话,无疑是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出版业的新契机。
我的等餐铃响了,走到摊位前,摊贩的一句“帅哥,你的肉脞面好了。”直接将我飘散思绪拉回。这趟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展旅行固然充实,但“回乡”的感觉总是无可替代——端着这碗热气腾腾的面,我感到一种难得的放松,这种感觉与在书展中紧张奔波时的状态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