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初次检视新家时,在后院看见一株小树。当时它约莫半米高,主干瘦长,枝叶稀疏,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我用苹果手机照片功能搜索一下,赫然发现它是一株无花果树!它与我童年记忆中的无花果树相比,实在天差地别。

我对无花果树的最初认知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村里搬来了一户人家。他们在山坡上建了一间锌板屋,还在屋前种了一棵无花果树。彼时无花果并不常见,我是从大人的口中第一次知道这种果树的存在。

在短短几年间,无花果树长得既高又壮。除了枝叶繁茂外,树干上还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它的果子由青变红,再由红变紫,甚是撩人食欲。无花果实际上是有花的,它的花蕊就隐藏在肥大的囊状花托里。只因为人们看不见花朵,就认定它是无花之果。

在每天往返学校的途中,我必定会路过这户人家。他们终日深锁门户,鲜少与邻居们来往。也不知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花果树下开始出现一位老妇人。据说,她就是屋主的母亲。

最近,我在《约翰福音》读到关于拿但业在好友腓力的引荐下,初次接触耶稣的情景。虽然耶稣与拿但业素昧平生,却洞悉他的生命状态。拿但业为此感到讶异,于是问道:“你从哪里知道我呢?”耶稣答非所问:“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看不等于见。看是不带评判的观察;见是对人和事物深刻全面、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理解。耶稣的“看见”是灵魂深处的一次温柔触碰,拿但业深切地感受到了,以至于他自此决定跟随耶稣。

这段经文让我联想起了老妇:她生前曾否被人看见?所谓“看见”,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看见,更是对人的渴望、需求、痛苦、挣扎、困惑等心理状态的看见。老妇显然不曾被看见。而今回顾,我突然对老妇当年失序的行为有所顿悟:那不仅是精神失常的表现,更是一种渴望被看见的诉求。当年若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慰问她一声,或许就会看见她真正的需要而给予她及时的关怀和援助。

几乎每个午后,她都会坐在无花果树下纳凉。起初,她只是默默地目送我和二哥路过。一段日子之后,她开始喃喃自语,情绪亢奋时就对着我们大喊大叫。她的精神状态显然出现了问题。每当无花果成熟的季节,她就坐在树下大快朵颐。她总是任凭果肉内的丝状物和种子沾满下巴和衣襟,弄得一身邋遢不堪。她也经常将果渣吐到满地,引来了一大群的苍蝇蚂蚁。她偶尔会以无花果扔向我们,吓得我们拔腿就跑。后来,无花果树下不再出现她的踪影。我听说她死了,但死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