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节的小册子说,“我们经常以为生命与死亡是相对的,然而它们其实是分不开的,只有接受了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后,我们才能真正感恩生命的美丽”。第1场活动从死亡开始,让人认清死亡的不可避免,让人把永别的辛酸隐藏起来。为了感受不同种族隐藏在食物中那份对已逝者的思念,第二场就带人去四美吃家常的信德(Sindhi)晚餐,菜肴是根据女主人Vimla己过世的母亲手写食谱所煮的家乡菜。她外公在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家时,带着当时还是少女的母亲离开了如今已属于巴基斯坦的信德省,“那是20世纪涉及人口最多的一次大迁徙”,多少的生离死别啊,她轻叹。如今她对咖喱香料的调配依旧遵照母亲的食谱,但是她在甜品的甜度上却做了调整,让原本“甜死人不偿命”的玫瑰糖奶球(Gulab Jamun)在甜而不腻中透出玫瑰的清香。Vimla把开心果和玫瑰花瓣切得细细碎碎洒在奶球上,让人在慢咀细嚼中,泛起一阵幸福感,如《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的旋律……

社区节的最后一天,带一群人走了芽笼士乃的湿巴刹,再上二楼吃马来鸡粥、隆东和柔佛叻沙(Johor Laksa),与摄影师交谈时一不留神把参峇辣椒和叻沙的粗米粉一起放入口中,把自己呛得直干咳。辣其实不是问题,一口水就能化解,想念已不在亲人的苦涩却像憋着的阴天。天亮了,阑珊的灯火一盏盏地熄灭,天还灰着……

甜蜜的记忆是断舍离中难以割舍的根源。第三场活动中,有KonMari认证的悲伤整理收纳师 (Grief Declutterer)Martini与众人探讨如何处理已过世亲人所留下的物品和自己走之前,怎么处理那些没必要留给后人去清理的物品。她从帮人整理亲人走后留下来的对象中,也间接地帮人整理了睹物思人的悲苦。第四场活动是第一场的延续,参访为穆斯林制作墓碑的工场。公司老板Terry谈到墓碑上的雕凿时,带我们去看已装上货车的长方形墓碑,“要在这么小的石板上刻下16个名字是很有挑战性的”。穆斯林相信土葬,可是新加坡土地匮乏,葬下15年后就得挖出来重新埋葬,有人认领的会八副骨架葬在一起,没人认领的就会16副骨架同葬一穴。一名马来女孩说,她在16人葬区找到她祖父,那里空荡荡的,让人心里发毛。想起我阿公在槟城的墓,大哥和我每次都趁母亲忙着清除野草,准备祭品时溜去采莲雾(水蓊),红彤彤的莲雾一口咬下,清甜的汁溢得满口,从嘴角流了下来……

“我的社区节”期间,协调了其中五场活动,也旁观窥探了许多的生离死别。最后一场凌晨4点开始的活动结束后,口中回味着食物残留的酸甜苦辣,心中五味杂陈。天空已微亮,如那天从Masjid Pusara Aman出来时一样,是一种忧伤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