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陈克湛的曾叔公(潮州人称老祖叔)陈立纲(1904-1976)擅长古体诗创作,对字画古玩颇有研究,与潘受甚为契合。陈克湛当年学画面对家人的反对,正是这位曾叔公力挺他追求艺术。

陈克湛选出上述四首诗谱成南音,是因为这几首诗相对短,容易入曲,也是潘受甚为满意的作品,特别是《云心》和《临水》。两首诗出自“金马仑高原观物四首”,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悟,颇有几分禅意。《临水》更是诗人生命的写照:“临水照吾影,水流影自在。后水非前水,而影了无碍。吾身有新陈,陈谢而新代。惟性受诸天,狂奴吾故态。”

那时潘受每周两次到陈家做客,陈克湛因此认识这位书法诗坛前辈。潘受非常喜欢这个小朋友,熟络后经常带他一起和丁马成吃饭,到武吉巴梳欣赏南音,有时一起到潘受位于亚洲花园的小书房,丁马成会拿出新作请潘受过目修改。

本地已故文化奖得主潘受的诗词与书法堪称双绝,曾为他赢得本地“国宝”美誉。把他的诗谱成南音新曲,昨晚由湘灵音乐社的表演团队在天猛公艺术中心的黑白屋内朗诵吟唱,让丝弦雅乐配合一室诗书篆刻,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雅聚与体验。

书法篆刻方面,天猛公邀请了中国、韩国和本地艺术家一同展示墨宝作品。四位中国艺术家是潮汕文化历史学者黄挺教授、陕西书法家吕全斌、篆刻家王春生和广东书法家许子韩。韩国艺术家分别是郑宗燮和李武镐。参展的本地艺术家是擅长水墨、篆刻和书法的陈培福。

天猛公艺术基金会与湘灵音乐社联办“《云心临水》潘受诗选——南音书法篆刻展”,将已故文化奖得主潘受的诗词谱成南音新曲,并邀请新中韩艺术家以书法或篆刻呈现潘受的诗。这场艺术飨宴的背后,牵引出一段忘年的交情。

陈克湛出身名门,祖父陈肯构(1895-1945)和父亲陈松锐(1918-2010)是百年米行“陈元利行”的负责人;陈肯构也是本地潮社侨领,是八邑会馆发起人之一,曾在八邑会馆、义安公司、中华总商会和醉花林任要职。

湘灵艺术总监林少凌为《芭蕉》和《为新加坡艺术中心题》作曲。另外邀请中国的汪照安引用南音四大名谱“梅花”首节,为《云心》编曲。《临水》则邀中国南音大师蔡维镖作曲,本地作曲人黄康淇编曲,用的是“中滚”曲牌。

陈克湛有一段时间云游日本和法国,1989年回新后,潘受每周必有两三天到陈克湛位于天猛公路的黑白洋房品茶、赏景、创作,一老一少一起写诗作画。潘受和丁马成双双谢世后,陈克湛忆起往昔,有时会到天福宫听南音,这才有了和湘灵合作的契机。

这是潘受的诗词首次被谱成他家乡的锦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云心临水》潘受诗选——南音书法篆刻展”是创立于2009年的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和已有80年历史的湘灵音乐社携手合作的成果。

1989年夏,记者有一回在海外庐访问潘受,见一青年搬了两缸莲花安置在海外庐的花园里。潘老说那是他的“忘年之交”陈克湛。潘受后来在他的《移居四首》之第三首中记录此事:“也如二仲谙门径,许劭陈遵每过吾,倒屐柳腰迎五美,降阶莲步接二姝。若无风月将安适,偶有文章实自娱,醉里剡藤挥洒罢,不妨掷笔一歌呼。”他还特地记下“许梦丰赠五柳,陈克湛赠红白双莲”,那两缸莲,还是陈克湛在天猛公公园内亲手栽种的。

《临水》是诗人生命写照

潘受作于1995年的《为新加坡艺术中心题》,展现他对艺术的观点:“日日推陈日日新,千姿万采见精神。海风山雨相呼唤,艺术都为一字真”,强调艺术追求的是“真”。

潘受、丁马成
与陈克湛的忘年交

书法篆刻展会从本月20日开放给公众免费参观,直到5月2日,但须事先上网预约。展览开放时间是中午12时至傍晚6时,4月26日关闭一天。天猛公位于28 Temenggong Rd,网址:visit.temenggong@gmail.com

林少凌亲自上阵,用古老泉州话朗诵潘受的诗作,带领大家体验潘老当年用家乡话朗诵自己作品的情景。

陈克湛说,这些艺术家应邀把潘受的诗以书法或篆刻方式呈现出来,展出作品共五六十件。他也把自己珍藏,或从他处借来的潘受书法作品一同展出,让大家一睹潘受的诗墨。

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创办人,本地抽象水墨画家陈克湛(62岁)选了潘受的四首诗,交由湘灵谱曲,再以吟唱、念诗、奏谱等方式呈现。四首诗分别是《芭蕉》(1954年),《云心》与《临水》(1963年),以及《为新加坡艺术中心题》(1995年)。

《云心临水》昨晚(16日)在天猛公开幕,湘灵今明两晚还会在天猛公演绎潘受的诗词,但因冠病疫情人数受限,只有受邀宾客能在现场观赏。

这场艺术飨宴之由来,可回述到半个世纪之前,潘受、湘灵已故社长丁马成与陈克湛之间的一段奇特缘分。同是文化奖得主的潘受与丁马成早就相知相识,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诗文创作,欣赏南音,倒是当时还在念小学六年级的陈克湛,经常跟在两位艺坛巨匠身旁,相当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