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春说:“《根的系列》写了那么久,希望笔耕留历史,这些历史,是我跑新闻时,靠读者的热心安排,采访各行各业的前辈,有些已经是耄耋高龄,难得受访,听他们口述,写出来的事迹。所以,读者说,《根的系列》是活的历史,教科书里找不到,一般历史书里也没有,使他们受惠不少。”

在《话说密驼路》中,王振春带着读者游走密驼路的七条马路,一一告诉读者:肃街不是七马路,小坡大马路当年最热闹,二马路有家再发酒楼,海南人最喜欢摆婚宴,三马路曾是小延安,四马路的观音堂,五马路不再有面包香,六马路的车牌局,七马路的丽士戏院,密驼路的左派工会,南大建校时密驼路有家南大书局,最早的华中校友会在密驼路等。

消失的海口路尽头有个渡口

值得一提的是,王振春也写到了一条“海口路”,那是一条经已消失的街道,目前变成延伸的另一段密驼路。在《海口路的渡口》《海口路的舢舨夫》《海口路变密驼路》三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昔日的海口路附近是曼舞罗和新娱乐戏院,白天是郑古悦巴士车厂,晚上是沙爹中心。从海口路往前走,尽头是海边,有个渡口,两座倾入海里的木桥,常有孩童在桥下游泳。有意思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多一点“海口路的渡口”,王振春还亲自口述,请画家关子多次修改,将渡口木桥画了出来。

消失的老街旧景都是本地历史

退休报人王振春最近出版新书《话说密驼路》,这也是他的“根的系列”第14本。王振春对密驼路有深厚感情,在后记说:“密驼路是我小时候的家,住了近30年,为了写这本书,疫情期间戴着口罩,拿着手机,烈日下从大马路走到七马路,穿街走巷,许多地方以前走过,但没有细心去看,老来再走一回,虽是老地方,像见到老朋友,但温故知新,感觉不同,有些收获。比如走到六马路,最抢眼的建筑物,是椭圆形的Selegie Arts Centre,昔日走过,没有多加注意,现在把它上网,才知道以前是伦敦茶室,茶室附近,有些小巷,也是现在才知道。”

尽管密驼路几十年来变化无穷,从前的日本馆、皮肤医院、车牌局、皇后酒楼等小市民的集体记忆,都已走入历史,但对王振春而言,密驼路消失的老街旧景,“都是新加坡的历史”。身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他因此特别珍惜与怀念这些历史,“所以常带相机,到处拍老街,老街不见了,有照片可看,还能看到老街的身影,对我来说,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