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直播
这些年来,李国梁一步步地积累知识与史料,听到了已于去年过世的蔡乙权讲述,他的爷爷蔡裕英在佘有进家族的甘蜜园工作的故事,并带旺从前大巴窑祥和饼干厂一带的染布业。
研究课题从妈姐开始
时间:晚上7时
基本上,李国梁把自己的研究范围分为三部分。他说:“第一部分为广东人族群,这一方面我从研究妈姐开始,但妈姐只是出现在某个时代某个空间的群体,从前没有,那个时代过去之后也不再有。她们的宿命是个大时代的剪影,在这样的时代与空间的前提下,让我做更广泛的对广东人的一些探索。”
李国梁说得有意思:“回顾甘蜜时代,最大的实体意义不只是把陈年的资料从冷藏库抽丝剥茧般挖出来,而是集合群体的力量,将天方夜谭化为实体,让历史复活。最大的精神意义是伙伴间心照不宣的无声鼓励下,大家始终保持着探索的好奇心,发挥各自的专长,为文史注入生命的气息。”
日期:8月13日(星期五)
李国梁说:“人到半百的时候,进入反省思考的阶段,会思考有些什么承诺还没有兑现?有些什么昔日的其他兴趣可以整装待发?将前尘往事一页页地摊开,发现原来遇过这么多人与事,长留心中的始终是老老实实地过活,随时随地为身边的人伸出援手,默默无闻地终其一生的人。我觉得可以为他们做些事,于是为人生下半场重新定位,走入民间文史的领域。”
发现第一棵野生甘蜜树
李国梁至今出版了四部个人著作,包括《广东妈姐》《这里是新加坡》《奔向黎明》,以及《大眼鸡·越洋人》及其英译本“Breaking the Waves”,另外,李国梁也主编了《广惠肇碧山亭历史与文物》及《鹤山狮风雨兼程硕果百年》两本刊物。
主讲者:李国梁,民间文史工作者
李国梁原为特许船舶工程师,也是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会士,到了半百之年,决定自专业退下,全心全意研究起文史。
对于这些作品,李国梁也有自己的偏爱。他说:“最满意的是《大眼鸡·越洋人》,这本书获得文物局资助研究与出版,得到的回响也最大。文物局部分资助翻译成英文版‘Breaking the Waves’,除了能够接触到其他读者群,也可以为本地历史存档。‘Breaking the Waves’以电子书的格式出版,那是因为多数英文读者喜欢通过手机和电脑阅读,而且便于搜索。我收到许多中年和年轻的英文读者的正面反馈,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喜欢组织周末群体活动,到新加坡各地趴趴走,每个行程大家都有机会负责讲解,让其他伙伴较深入地了解在地文化。”
越过长堤找寻甘蜜树
李国梁的第二部分研究为“旧貌新颜”,他说:“所谓睹物思人,从前的街景、古老的建筑都可以勾勒起对人、对生活的串串回忆。21世纪以前的新加坡并不特别注重‘保留记忆’这一板块,直到近年来才意识到集体记忆是打造国民认同感,扎根的重要环节。我希望通过残留的一些蛛丝马迹,塑造古今人文风貌的拼图。走在曾经是从前的道路上的时候,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方向。”
新加坡曾是世界第一甘蜜出口国,曾几何时,这个占据新加坡半壁江山的作物,已成了文献中的一个名词。文史达人李国梁将于8月13日悦读@NLB线上讲座,主讲“新加坡的甘蜜时代”。
另外,李国梁也花了不少心思在“消失的行业”中。他说:“社会变化的节奏中,有些昔日谋生的行业以新姿态出现,有些则消失了。在常人没有关注的角落,原来还有一些人以毕生的热忱,默默守候着旧时光。走入民间文史的领域后,他们更乐意跟我喝茶聊天,细细分享人生、职业、快乐与遗憾,他们的内心世界都给予我许多触动。”
李国梁这些年研究的范围很广,他说得有趣:“我的研究从女性开始,妈姐是当时所偏重的课题。不过性格使然,基于一贯对周遭事物的好奇,后来将设定的范围扩大,其实它们都是环环相扣的。我只是将过去职场上掌握到的‘spin-off’,也就是‘衍生’的概念活化罢了。”
去了一趟地不老河畔,李国梁的困惑是:陈开顺是从新加坡渡海到柔佛开荒的,那么新加坡有没有陈厝港呢?百多年来新加坡的陈厝港起着什么变化呢?在甘蜜大王佘有进的种植园工作是什么情况呢?”
他说:“去年疫情阻断措施期间,户外活动的人烟少了,武吉知马的甘蜜树长到绿色廊道旁,徒步达人郭永发在附近工作,无意间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待多年以后,终于找到第一棵野生甘蜜树!接着下来,发烧友黄耀天在汤申自然公园、杨厝港、昔日陈厝港一带的树林边缘找到更多甘蜜的踪迹。原来甘蜜并非完全消失,而是我们将它们冷落了。”
李国梁将研究新加坡的甘蜜时代视为旧貌新颜的延伸。他说:“我读书的年代只知道新加坡的经济作物有橡胶和黄梨,没听过甘蜜。直到十多年前成为国家博物馆义务导览员,才开始接触到甘蜜这种19世纪的本地特产。纳闷的是,占据新加坡半壁江山的甘蜜树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节目将通过《联合早报》面簿直播。记得点击关注,在节目开播时段上网观看。
讲题:新加坡的甘蜜时代
由于很不甘心,李国梁特地于2012年组团到长堤彼岸,由当地的甘蜜达人萧开富带领,到柔佛的地不老河畔(Sungai Tebrau)陈厝港参观。李国梁说:“柔佛的陈厝港也没有甘蜜树了,只保留着甘蜜年代兴建的庙宇‘灵山宫’和港主陈开顺的神主牌。”
在李国梁看来,“人不是年轻的时候才会寻梦,任何年龄都可以追求梦想。就以我所追求过的专业来说,跟我住在新加坡河畔有关,每天看着潺潺流水,百舸争流,对船充满无限遐思。多年来,船舶工程师这份职业为我带来许多欢乐时光与满足感。”
人到半百献身文史研究
即将于8月13日(星期五)举行的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讲题正是“新加坡的甘蜜时代”,主讲者为本地文史达人李国梁。他将和大家讲述从前和现在的新加坡,哪里可以找到甘蜜,以及本地什么地方还遗留下甘蜜的印迹?甘蜜种植业和出口对19世纪的新加坡究竟有多重要?在“甘蜜皇帝”的园丘工作有什么特权?一度叱咤风云的甘蜜风姿是否又重现眼前?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早在19世纪,甘蜜(Gambier)曾是新加坡重要的经济作物,新加坡更曾是世界第一甘蜜出口国。但自从第一代甘蜜园主从新加坡移居到长堤彼岸之后,两岸经济发展与人口移动因此有了改变。曾几何时当年遍布新加坡全岛的甘蜜树消失无踪,成了历史文献中的一个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