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士顿巷49号有一间小屋也大有来历。屋内是Syarifah Zainah Alhabshi的墓,她是伊斯兰圣人哈比诺(Habib Noh)的后代。哈比诺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宗教领袖。著名马来作家、2007年文化奖得主伊沙卡马里(Isa Kamari)的小说《悲君统治》就写到哈比诺。在他的笔下,每当哈比诺出现,真主的智慧与慈祥随之而至。《悲君统治》由陈妙华和温昌二位合作翻译成华文。

忽然想到孔子的学生问仁。不同学生在不同情境问,孔子给的答案不都一样。《论语》是语录体。孔子片段式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却是仁的整体内蕴。那么是否可以说,孔子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用“碎片与拼贴”把老师授课、传道的点滴“荟聚”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恐怕不行。因为孔子的学生辈尚未意识到“碎片与拼贴”的美学趣味与功能。不过,孔子的思想不是零星的。随机教学、因材施教恰好说明孔子对于生命可能之形态有清晰的自觉,他知道,对于“仁”的认知要分层次,在实践上是递进的——体现在日常里应是,由言到行,由行到知。

好巧,就在前几天有个青年蹲在河畔垂钓。回头走时看见他和一个中年在交谈,手上拎一只鱼不少过五公斤。他俩没有兴高采烈,不像是认识的。青年用看似钳子夹住鱼唇,走到河边,放鱼入河,确保游走了,起身回到岸上,有点悻悻然。中年骑上脚踏车走了。过程短,气氛和善。我看见一条十分肥美的鱼回到加冷河去。中年劝青年放回河里吗?

30.

17.

春江水暖鸭先知。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文。日常的小经验是,几颗糖撒落地上才一会,蚂蚁不知怎么通风报讯便合力来扛走。我是这样看:万物的“敏锐”荟萃于天地间,又得以展示各各的“神奇”便是均衡的自然生态。适者生存。而今那些“不适者”选择回到这里,预告岛上的生态环境想把那个“神奇”叫回来。

31.

加冷是音译自Kallang。李国梁的博客这样描述:早于莱佛士登陆就有海人在加冷河口的沼泽地带落户,叫加冷人。加冷人是原住民(Biduanda Orang Kallang),1819年占新加坡人口(约1000人)的一半。1824年在天猛公的安置下,加冷人迁移至柔佛州蒲萊河一带。又说,研究员Mariam Ali 表示,加冷人的祖先可能来自林加群岛(Lingga Archipelago)和邦加岛(Bangka Island)。新加坡其实还有加冷人的后裔,他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已和马来人同化,难以分辨。

对我来说,看古早地图好像摆好一盘棋,不知怎么起步。我不会下围棋。永发午餐后过来我家借我一个文件夹,里头搜集了加冷河的资料,包括不同年代的地图。这些地图很宝贵。

濒危的鳄鱼。那是迁徙前,任它

黄埔河畔整修后添置了石灰凳子,座位用冷冰冰的钢条隔开,大概是避免懒人当作床铺睡觉。懒人很多吗?这样的设计看了不舒服。座椅是公园款待你的心意,坐下时觉得惬意、温暖,就对了。我发觉组屋区公园的椅子大都不用冷冰冰的钢条隔开座位了。福康宁公园的座椅更是体面,木制的,有靠背,热情体贴,周边花木和木质座椅挺相称。

15.

出来活动筋骨的人不少。步行、跑步、骑车、滑板,独木舟自在划行。路边的花木,早上的阳光,适时地灿烂。黄瑾凋落草地上变成一朵紫红花案,同样好看。我有一班朋友喜欢边走边看树,看花。在App查一下,叫得出名字,对那个美丽就感到亲切,对加冷河就多一些欢喜。我觉得,翠绿才是河岸的本色,戴在身上的珠玉玛瑙,都是花。有狗牙花哩!它储存了我住静山村时的记忆。我觉得它属于乡土花种。

12.

补笔:二三老友相约到独立桥看日出。天蒙蒙亮。Singapore Flyer倒映在水中想象圆的游弋,无乘客的时候;高楼靠近岸边,看灯火还在虚拟南岛水域的梦境。太阳出来了在体育馆。可惜云层挡去了朝霞。G说,等一下。桥下平底船划过,河道清洁工人出发工作了。

10.

起初是慢跑。年纪大了些右膝盖发出讯号,隐隐作痛。与其老牛拉破车,不如步行。步行好。李医生说了大实话,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两岸风景好,不知不觉脚步延长了时间。李医生看我轻松走路的样子,说我可以一直走到八十几九十。他的年纪和我相仿,退休后喜欢骑脚踏车到处逛。我喜欢东看西想,忘路之远近。

24.

一再流放的记忆

4.

3.

1.

早于黑田螺的是招潮蟹

太阳出来了在体育馆。可惜云层挡去了朝霞。

李国梁对本地文史的钻研颇有心得,“夜幕到黎明”是他发表的平台。写到砖厂,他说:1858年英殖民地政府设立官窑,地点选在实龙岗路,既靠近加冷水源又便于运输黏土。英殖民地政府自印度运来罪犯当劳工。除了官窑,也有民间经营的砖厂。他访问万山福德祠副总务蔡炳南,蔡先生说:“19世纪中叶,加冷河畔已经有广东人的砖厂。这群广东人在1870年创建万山福德祠。1901年庙宇搬迁到芽笼17巷,保留了粤式传统建筑风格。”1885年新加坡地图清楚注明Whampoa Garden和Brick Field两个地段。李国梁说,Whampoa Garden是广东侨领胡亚基建的南生花园,南生花园旁那一大片Brick Field显然是颇具规模的砖窑所在地,砖窑旁注明的Chinese Temple可能就是万山福德祠原址。

原来它叫蒙哥马利桥(Montgomerie Bridge),殖民地时代的遗迹,就在新中国汽水厂边上,我天天经过,近日我才晓得它叫蒙哥马利桥。蒙哥马利是军医,1819年随莱佛士到新加坡,他的重要贡献是倡议并负责兴建板桥精神病院。他曾参与香料的培植实验。新中国汽水厂建于1950年代,现址已发展成高楼公寓,发展商保留汽水厂主楼的独特设计作为新建筑的门面,同时记录了汽水生产在新加坡社会与工业发展上曾经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9.

其实河本身已不是原来的样子。譬如,为了兴建加冷机场(1937-1955),加冷盆地必须填土造地,加冷河口的村民必须搬迁。又譬如,惹兰大巴窑那条水沟必须加宽筑堤岸变成 “支流”,一头接黄埔河,一头接加冷河——为了舒缓水患之急。

9.

这整个过程有几点要留意:搜集、选择、心得、修饰、保管、吞噬、遗忘。其实,可能还有别的也应该意识到,譬如忽略、无知、舍弃……

往上游走到碧山公园,加冷河变成溪流,绿水淙淙淌过鹅卵石,香蒲和芭蕉美人摇曳生姿。继续往上走,到了贝雅士蓄水池,正好是黄昏,看日落很美。

29.

希尼尔有可能再建童年的记忆吗?诗一开头即从历史着笔,又频频出现“早于”句式,这显然是把握题旨之所在。请看第四节:

26.

实龙岗路和明地迷亚路之间的河岸种风铃木。花开时节满树都是花。风铃木移植自南美洲,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新加坡樱花。三月和八月是新加坡樱花季节。黄埔河的前身(19世纪初)叫马里士他河,发源于武吉布朗,经过大巴窑(即沼泽地)流入黄埔。侨领胡亚基在黄埔发展,名望显著,因此改名黄埔河。黄埔河流到彩虹桥处汇入加冷河。

高楼靠近岸边,看灯火还在虚拟南岛水域的梦境。

不按顺序,不讲究结构,一块补一块地写来,有的看似和主题无关,我是否有意利用“碎片与拼贴”的技巧?仅一半是。我要老实告诉你,对于历史我是后天失明。倒不是一无所知,只是没下功夫,重要年代老记不住,大事与大事之间错综纠结的脉络就没弄得很清楚,走在雾里看花,花非花,难免有点心虚。加冷河的过去是一面(多面?)镜子,现在是一面(多面?)镜子,镜子与镜子相互映照,我仿佛处于梦幻中。所以我必须弥补我的弱点,斑驳了的记忆要修补。师友是我学习、请益的对象。李国梁、柯木林、林志强、庄钦永等人在默默地研究,从文献、遗迹、田野调查发现了“未知”,补充了“已知”。

圣奥古斯丁在其名著《忏悔录》中有一段话,如下:

6月4日文艺城发表希尼尔的诗:《潮湿的记忆——路过亚瑟爵士桥》。亚瑟爵士桥建于1921年,横跨加冷河下游。我和永发走到那里,仔细看,两座桥墩的设计不一样,因为1990年经过重修并扩建,增加了往返于市区与东部的车道。

步行到河口。梧槽河、芽笼河、新加坡河会合成滨海蓄水池。每降豪雨,滨海堤坝开闸泄洪,海湾内风平浪静,适合水上运动。

1960年代初读小学时自然科学问:新加坡有几个蓄水池?滚瓜烂熟的答案是三个,麦里芝蓄水池、实里达蓄水池、贝雅士蓄水池。现在有17个。2061年希望做到水供能自足。这里头有故事。曾经同在一个山头上学艺,二弟子后来频频被欺负,他发愤图强,克服了艰难,弥补了匮乏,终于炼铁成钢,下得山来。蓄水池的建设其实彰显小红点把受到水供合约牵制的事实转化为自力更生的意志。

32.

7.

雷福胜是另一位民间摄影师,上班前他特地绕远路到独立桥。雷老哥说:“早上太阳很美,很多好看的东西看,有的出海,有的回来,工人修理船,船夫划舢板载客人上岸去买日用品,咸菜瓮叠在舯舡上很美,平底船运来的树桩很美。如果你想出海去看,坐舢板来回要5块,一天的工资,不舍得,只好站在岸边看。”雷老哥描述的是未填土造地的年代。

22.

水波不兴,阳光不烫的时候很金黄。我有一篇小小说的场景设在加冷河,叫《夕阳下》,故事是虚构的。一个老人家钓到一只鳖,估计超过五公斤。“不只。肥。好料噢!”老人家说。鳖的背壳金黄泛亮。后架子绑好篮子,一脸兴奋,老人家骑上脚踏车走了,背影很金黄……老人家的“收获”发生在加冷河畔,水波不兴,阳光很金黄的时候——孩子和大人很悠闲地谈话,很悠闲地活动。

16.

35.

就在我家斜对面,隔着河流,在蒙士顿巷内(Moonstone Lane)有一座福德祠。进去,墙上有块铭牌记载福德祠建于1957年,由峇朱成(Bachu Singh)捐助兴建。传说是,峇朱成遇事不遂,便有人叫他去求大伯公保佑。果然灵验。峇朱成允诺还愿,出资建庙。这事说明在民间,慈善向来是不分种族和信仰的。

20.

加冷河曾经肩负运输和交通的任务。想象一下,载客的舢板,运货的驳船在河上川行的情景。驳船俗称大䑩,船身扁平宽敞,适合川行于浅水河道。民间摄影师何国坚的作品留下1960年代丹戎禺和独立桥海边工人在船上劳作的情景。

28.

25.

前面是红灯。最新联合国气象报告预测,各国若不着手减排,全球气温会在本世纪内升高摄氏1.5度到2度,超越了门槛。意思是,未来全球将经历更极端的天气,包括频密和严重的旱灾、强降雨和水灾。海平面持续上升也无法逆转,预测海平面将升高0.32米至1.01米。新加坡无可避免将受到冲击,必须未雨绸缪。

我和老伴和儿子走过。我跟着步行团队走过。郭永发是“步长”,疫情期间分小组出发,同一条路线他不止带一次。那天走到滨海水坝,只我们俩。永发在陆交局上班,对景观和路况的改变知道不少。经他实地指点,比纸上看地图有感觉得多。他是个好帮手。

因此我想,本土性一直在变化中,不断充实,有的已经流失。它,不是神圣的铁板一块让我们去拥抱。也就是说,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了解所谓本土意识是什么意思。

记忆……就像一片广大的田野或者一座巨大的宫殿,一座储藏着无数各式各样由感官知觉传送而来的影像的仓库。这座仓库也贮藏着所有我们透过感官知觉而增减修饰的思想,同时也储藏着任何我们付托保管的东西,直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被吞噬且被掩埋遗忘为止。

原来加冷河有鳄鱼出没。那个年代的水源生态和现代环境的水族、水藻肯定有所不同。有的物种大概就不再出现了。

过了亚瑟爵士桥,永发问,要吗?就去了。经过木麻黄树林。针叶飘落,清风飒飒。忽然想起,针叶飘零的诗意曾经为莘莘学子铭刻对校园时光的怀念。我的母校德明中学(当年叫德明政府华文中学)今年庆祝65周年出版纪念特刊,刊名便是《木麻黄岁月》。经过组屋区,看见甘榜加由路(Kampong Kayu Road) 、舢板坊(Sampan Place)、甘榜阿兰路(Kampong Arang Road)。这些路名告诉我们,曾有过木柴厂,舢板厂、火炭厂依傍加冷河而兴荣。不过,路名并不标识当年“工业”之确实所在。

6.

11.

你是不是想问,我写加冷河的故事干吗拟了一个牛头马嘴的题目。探春、百衲被、加冷河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对,逻辑上有什么关系?

对加冷河的记忆自然少不了对个人情感的怀念,少不了对集体情感的珍惜。

在一阵河汛后,潮间带

27.

18.

21.

14.

我喜欢从住家沿黄埔河畔走到彩虹桥,绕个圈,沿加冷河畔走回家,约一个小时有余。哥南亚逸桥两翼拱状造型漆上五颜六彩,有朋友步行至此叫它彩虹桥。想象它是彩虹,上去临水一照便到白云边,看见姜子牙在垂钓。我是1985年搬到圣乔治路,靠近黄埔河,1998年搬到圣迈克路,靠近加冷河。两条路比邻并行,两个家相距约三五百米。

G说,等一下。桥下平底船划过,河道清洁工人出发工作了。

34.

谈到记忆我们会想到对历史的诠释、政治的干预、挖掘的可能、主观的筛选与修补、文学的想象与创造等等。还有,再建记忆和发现未知是两个不同的面向,着力点就不同。李有成著有《记忆》一书,提到的许多观点可供读者参考,圣奥古斯丁的话就是引录自他的著作。

我做好一个大饼掰成许多块,剩最后一块给你。你想得起来吗它的形状,上面写什么?背面什么图案?不过,我希望你自己亲手做一个。做好了写上祝愿,你便明白其中一块你尽心出过力气。

必须说到独立桥。1956年8月17日独立桥由首席部长林有福主持开幕。跨越加冷河与梧槽河交汇的河口,全长610米,为了配合马来亚将在1957年独立而命名。在民族思潮推波助澜下,世界各地纷纷为摆脱殖民地统治而斗争,新加坡争取独立的意志也在磨砺中,独立桥就肩负起时代的角色。桥的两岸各有一只石雕雄狮守护,意大利雕刻家卡瓦列·鲁多夫·诺里(Cavaliere Rudolfo Nolli)的作品。默迪卡雄狮曾经是新加坡的地标。1966年扩建桥梁,雄狮只得迁移,最后落户于新加坡武装部队训练学院。

5.

李国梁告诉我,他要写一篇很长关于加冷河的文章。他太太小时候住在加冷河,他追着她的童少年把记忆里有的东西都问出来了。我想,必然有未开发时候的生态。我等着读他的文章。他是有心人。

2.

23.

建筑薛尔思桥的时候,工人在加冷盆地挖掘到破损的青花瓷。经考证,这些青花瓷是16至17世纪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新加坡河也曾发现相类的文物。这意味着,在16至17世纪新加坡已经是一个繁忙的港口。早报辟“新加坡前传”特备栏目追述淹没的历史,周雁冰撰写《悄然苏醒的港口》,她根据文献进一步说明:“1604年,宇宙学家兼数学家艾勒迪亚(Manoel Godinho de Eredia)绘制了一幅新加坡海域地图。地图上出现好几个地名,包括丹绒禺、丹那美拉和双溪勿洛。……在丹绒禺上方出现一个神秘的名字——沙班达(Xabandaria,也称Shabandar)。……沙班达是柔佛王朝下的港务大臣,职务包括管理海港的税收,凡是在港口通商的人,相信也都得经过他的批准。” 有这幅地图作为依据,学者推断艾勒迪亚地图中标志的“沙班达”就在加冷盆地一带。

2004年地铁环线施工过程发生尼诰大道因护墙结构无法支撑而坍塌,管工王耀标当意识到危险时赶回头喊快逃命,结果自己反而牺牲了。王耀标急人所难的形象留在民众心中。

万物都是敏锐的。敏锐以求生是本能,老天赋予的神奇。居民发现上游靠近碧山公园的地方出现水獭。野猪闯进榜鹅邻里。更多候鸟飞来棲息。有些濒临绝种的植物、动物、昆虫出现在小岛上,印度尼西亚叶猴、雄性绿阔嘴鸟……行踪竟是悄悄的。

现代人尤其在跨入后现代后,发觉时间是碎的,经验是碎的,感觉(若有)是碎的。每天东一点西一点努力做好一件事,却构不成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完整”与“真实”。意义,本是做每一件事最在乎的东西——没意义的事就不干。时代的风潮竟把它弄成自我嘲讽。于是作家用“碎片与拼贴”来呈现作品,它产生的一些美学效果闪烁着星火的启示。

8.

13.

2018年我一家游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正举行百衲被美展,经过,进去看。原是补丁,变成艺术。作品挂上墙壁,真是灵光满目,慧心过人。到来观赏者多半是妇女,三五个一边观赏一边窃窃细语。

33.

说远了,永发和我是想去买丹戎禺包点。那个包点有口皆碑。我们绕远路去光顾,算是对地方上的一种怀念吧。

早于指甲蚌的是弹涂鱼

经过水江庙。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是石狮城隍圣诞,河畔旗帜迎风飘扬,别有一番民俗风景。1950年水江庙临水而建,只是一座简陋的浮脚板屋,周边洼地丛林。今天看到的金碧辉煌是1995年重建的。河道整修过,河水渐清澈,沿岸是工厂、组屋、学校、桥梁、地铁站、公园、步道……水江庙见证了岁月的变化。

林任君写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洪涝灾害,提到1978年12月2日新加坡全岛下一整天雨, 24小时的降雨量高达512毫米,相当于三个月的雨量,许多地区淹水,洪水几乎吞噬了整个波东巴西乡村,造成七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波东巴西自1950年代一下大雨就如临大敌, 直到1980年代比邻的信立新村仍受水患之苦。2008年滨海水坝建成才无后顾之忧。

闲置着空肚的童年,以及神色匆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