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提到,从前写散文总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后来他发现人物的名字很重要,姓和名都有了,性格也就呼之欲出。
他认为读剧本时要做足功课,揣摩角色的心理和性格,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碰撞,是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对话。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和阅历不同,角色的演绎自然也会不同,正所谓“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今年9月刚出版的小说集《大海的人》收录他2011年至2019年创作的15篇小说,其中不少具有荒诞色彩的故事,如后脑长出的第三只眼,从心里爬出的孤独虫,梦游回公司上班的白领等等。
在上周五(17日)举行的第53场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中,本地年轻作家、剧场演员梁海彬分享他穿梭于戏剧表演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心得,以及想象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梁海彬举例说:“一句‘我爱你’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在舞台上对手演员如何抛给你,你要足够敏感,反应够快才‘接得住’。”
无论戏剧表演还是文学创作,梁海彬喜欢借助不同的人物延伸自己的生命体验,而想象力在创作中发挥核心动力。
梁海彬自大学毕业就活跃于剧场,演过不同年龄层甚至不同性别的角色。他喜欢借助不同的人物延伸自己的生命体验,这一点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写给新加坡的当代神话
但在剧场里,演员梁海彬则是站在创作的另一端解读角色。
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梁海彬说自己在学校期间是从随笔、散文开始创作,是文思的自然流露。直到有人问起,他才意识到原来想象力在自己的文字中发挥着核心动力。他回忆小时候的爱好是去图书馆看书,最喜欢读东西方的神话,还有不同国家的漫画,这些都会把他的思维带到另一个维度;有时候则会把玩一个成语到“大玩特玩”,他认为一颗“玩心”很重要。
但是在一场戏中不可以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当演员和导演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梁海彬认为,沟通和磨合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是导演,他特别指出,演员之间也要有充分的理解和默契。
让角色自己说话
由《大海的人》创作出来的新剧——《Being: 息在》,将在明年的M1艺穗节上演。届时,梁海彬将在滨海艺术中心的剧场里呈献独角戏。
有人认为新加坡的生活太安逸,治安太好,是创作灵感的沙漠。梁海彬引用文坛前辈的话说:“如果你认为新加坡的生活过于安逸,就去读华文晚间报。”他认为晚间报章的新闻都是扎根生活,充满人间烟火的素材,值得挖掘、再创作,而且报道的风格很有剧场的张力。
就像他小时候喜欢的古希腊神话一样,梁海彬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需要的神话。《大海的人》就是写给新加坡人的一部当代神话,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保守初心。
“我没有工作室,也不习惯在家中创作。我喜欢在街头构思,酝酿人物,在快餐店里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写作。”梁海彬说:“当人物的身世和性格逐渐丰满后,只要把他们放在一起,角色就会开口说话,故事也就发生了。”
有的作家先构思故事,然后为故事创造角色。梁文彬则认为,好的角色自己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