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忠正首先借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套理论将人的成长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与青少年期。

如何肯定孩子,蓝忠正说:“我们不要过于注重结果,而要注重孩子面对挑战的态度,以过程为导向。比如肯定孩子为了赶上学习,努力不懈去补习,这就是过程导向。如果只是赞美‘你好聪明,今年考到第一名’,那么当孩子无法考到第一名,他们会怎么想呢?如果太注重结果,一旦结果不如意,就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打击。”

婴儿需要家长和看护者全神贯注的照顾,蓝忠正说:“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要花费很多精力来照顾孩子很辛苦,但这是无比重要的。”

蓝忠正也反思自己为人父的经验,有时候带孩子去游乐场,让他们去玩,自己躲在角落看手机回电邮,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他指出,家长越早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日后就能更独立自主。

给孩子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同时,家长也要懂得照顾好自己,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体验。

肯定孩子应以过程为导向

心理卫生学院成长阶段精神科部门副专科顾问蓝忠正医生上周五通过悦读@NLB讲座,以“牵牵我的手”为题,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但他强调家长永远有改善空间。

能否给孩子100%的关注,能否认可孩子,能否予以肯定,都将影响亲子的关系。

有时候家长抱怨孩子不跟他们敞开胸怀,但往往最初家长的反应决定了一切:如果每次家长对孩子生活上面对的问题都回答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自然不会再愿意分享自己的喜乐苦恼。

蓝忠正指出,孩童与青少年面对家庭、校园与社区给予的压力,学界发现有约10%孩子出现焦虑症,4-5%则有忧郁症。他希望家长都能努力让家庭成为孩子的支柱、避风港,而不是压力的主要来源。

有了安全感和信任,能够帮助婴儿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帮助孩子识别和解释自己的感受,促进孩子的心理社交能力。

蓝忠正希望家长不要放弃,慢慢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态度转变,最后他们也会打开心房。

延伸阅读:可到国家图书馆,或登录其电子资源网站eresources.nlb.gov.sg借阅《好父母不是天生的》《沉默的孩子》《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及其他相关书籍。

最后蓝忠正也提醒家长,要照顾好自己,给自己时间自理,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冥想、看戏或散步,这不是出于自私,因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去好好照顾别人。

孩子的身心问题其实有迹可循,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看看是否出现变化,比如出现社交退缩行为,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常投诉肚子痛头疼等身体不适,常跟人吵架,常说谎,常迟睡,甚至拒绝上学等。

主持人《联合早报》副刊资深高级记者林弘谕就此提出东西方育儿观念的差异。他问道,看到婴儿啼哭,东方人习惯马上反应,西方人则倾向于放任孩子哭闹,何者更佳?蓝忠正说,近年西方人也在改变他们的方式。他相信越早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