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善于利用现实和逻辑推理,构筑丰富的想象。
光宇没有父母,他经过基因改造,长相俊美,身体健康。可是他居然“喜爱诗词”“可以感受到大树汩汩流畅在树心里”。这是科技社会里不太有用的品质,光宇为什么会有呢?(这里同样有逻辑缜密的解释,为了不剧透就不多说了)接下来,光宇爱上了一个女孩,名叫嫣然。他们碰到了“伪病毒”后新一轮的筛选,这一轮要被淘汰的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问题是“逝去的人比活着的人,少了35克”,少了的35克是什么呢?(你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比如:第二章《回溯往事源起》。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从来都是科幻小说喜欢用的。疫情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态度是保守的;疫情后,态度变得越来越开放。经由2019冠状病毒的起源这个现实开始,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构成了未来的想象:人工智能反客为主。
第二:作者逻辑缜密,却又充满情感。
收下作者的思考,然后再进行我们的思考,也许是我们看书的意义之一。
第三:作者在有限的篇章里留下了好多可以单独讨论的大课题:交通,太空移民,选择,生死,第二宇宙……作者所赋予这个故事的背景丰富复杂到可能自己都没想到,有太多可以思考的问题了。作者提出了问题,并没有完全给出答案。读者或许自己会有自己的想法。
作者善用前后呼应。比如作者在第二章说人类经过2035年伪病毒的扫荡,总人口所剩不多。这个部分完全对应了前面第一章里说的“2035年后,全世界各地加起来每天只诞生8万6400个婴儿”,然后“人以质分”“人类基因工程掀开序幕”。
大约看一本书就是这样,看的不只是情节,也有作者的思考。有些思考,是作者直接提出来的,有些思考,是作者放在那里希望我们发现的。我觉得《锁城记》属于后者。不过,任何一本书出现的背后,都蕴含作者大量的思考,大量的时间,这是在看书的时候,赠予读者的礼物。
后来为了有声书的阅读,看了第二遍。为了和学生分享,看了第三遍。三遍过后,突然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
作者用了《诗经》里的“蒹葭苍苍”一篇,从光宇遇到女孩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相恋,到分开时“落单的孤雁只影萧瑟”,到重逢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这是隐藏在巨大的科技线索后的人物情节。也许到那一天,科技占据了生命的主要部分,情感只能隐藏在科技后。可是对于情感的追求,应该是作者真正想要体现的。
《锁城记》里,出现了新新人类,比如光宇。
每一章都有现下社会有关科技的思考,都有作者根据这些已有思考的逻辑整理和再想像。
《锁城记》刚出的时候,我就全文看过了。那个时候的感觉是:嗯,学生可能有阅读难度!书的封面由碎石,乌云和寂寞的城市组成,一只机器人的机器手臂从旁伸出,色调灰黑,书名《锁城记》,绝对的科幻派系。
有一瞬间,我觉得看这本书就好像在巨大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发现了一朵花。钢筋水泥在瞬间失去意义,我会被那朵花吸引,会想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为什么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