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再次回家,让吴敏宝把对“家”的不同体悟,融入今年的全新剧本。

而当吴敏宝背起台上的黑色后背包,她的故事正式开始。

有了离家便有回家。

或许对于游子而言,当他们决定背起书包、拿起行囊开始,家的定义便开始出现了变化。从小生长的屋子变成了一件随身行李。作为舞台上唯一的道具,黑色背包不仅仅只是一件行李,它还承载着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以及未来的期盼。

一个书包

到了故事的尾声,背包里的物品一一拿出,才发现游子一直背着的书包里装满了与家人相关的东西。原来无论离家多久、多远,跟家人朋友的关系如何,对于老家的屋子的关系怎么样,心中的某一部分依然与家紧紧的联系着。就好像《家》的歌词——“一生的爱,唯有家”。

何为家?

艺评

《我以为家》是由吴敏宝自编自演、蔡德耀执导,通过一趟趟的回家之旅与观众一同探讨家的定义。

剧本的语言特色是一个亮点。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吴敏宝充分体现了多语使用者的优势。不仅使用了华语和英语,还有广东话和马来话,剧中的不同人物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特色。在不同语言还有口音的碰击,让剧本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色彩。

作为一部独角戏,剧中的不同人物都是由同一个演员扮演的。除了是演员,吴敏宝还是这一部戏的编剧,说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的人,无疑增添演员的挑战。她在人物的处理和塑造上让观众眼前一亮。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游刃有余地切换及穿梭于不同人物之间。

整场演出带着一种轻松的气氛,让观众觉得像是自己的朋友在分享故事一般。或许因为这个缘故,观众很容易进入故事情景,动之以情。一开场以轻描淡写的通过配套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回家经历,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时都忍俊不禁。但是一直看到最后一场时才明白这些看似轻描淡写,诙谐搞笑经历的背后是身为游子必须面临的一次次成长,一点一滴的积累。看到最后忍不住心疼与她有相同经历的游子。

开启了一趟又一趟的回家之旅

一个方块

通过本地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家》来讨论与家有关的课题再适合不过了。观众在带领下,同唱了一小段中英版本的《家》。当我听着现场观众轻声哼唱时,忍不住想,国、家、国与家之间的关系对于离家、离国的游子而言,又是什么呢?

离家的时长对回家的意义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就好像刚离家不久的吴敏宝,会用尽不同的方法,赶在小年夜回到家。无论多累多辛苦都希望自己能在农历新年时即时回到家,一家团圆。但是随着离家的时间越长,对于一家团圆似乎没有那么执着了。家乡的亲人回归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了游子远离他乡的日常,而游子也有自己新的生活,好像谁也不需要谁。渐渐地,游子开始需要找不同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回家,证明自己非回家不可的理由。当回家需要寻找理由时,家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不回家也没关系、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