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因为文化大革命,七夕节传统一度被中断,不过从新加坡回到中国的妇女,如妈姐,将七夕节庆典带回原乡,在中国发展出带有新加坡特色的七夕节庆祝活动。

传统上,七夕节人们祈求可以心灵手巧,所谓东方情人节是后来受西方情人节影响才冠上的名堂。黄钰清想要恢复七夕节传统,推崇手工艺是其中一个面向,她希望未来可以借这个节日集结本地的手工艺匠人。

本地书讯

黄钰清写道:“七夕节主要推动者是为新加坡早期作出贡献的女性移民,如妈姐和三水妇女。20世纪30年代的巨大女性移民潮也是新加坡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关于我们先民的遗产和故事可以包括妈姐的手工艺和烹饪艺术、三水妇女的坚韧不拔、工厂女工的联谊和互助,甚至还包括对经常不被提及或遗忘的琵琶仔和阿姑的贡献的敬意。”

恢复七夕节手工艺传统

这次黄钰清与李国梁合作,访问新马乃至中国的七夕民间活动参与者、相关工艺的匠人,并搜罗报章资料、口述历史记录,希望能拼凑七夕节在本地的面貌。

活跃于本地社团的黄钰清致力恢复本地七夕节传统,她与文史工作者李国梁以中英文合著了《七夕节》,梳理七夕节在本地的兴衰历史。

本书可在草根书室购买。

黄钰清受访时说,七夕节庆典曾流行于本地,比如在19世纪中叶,本地未婚的广东妇女组成“银河会”或“七姐会”,筹划每年的庆典,展示华丽的工艺品,吸引游人观看。

根据本书,七夕节与女性华人移民息息相关,工厂女工、三水妇女、妈姐、琵琶仔与阿姑、会馆、船厂雇员的家属,这些女性组成不同的银河会庆祝七夕节。如今性别平权意识抬头,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审视七夕节在本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