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最后聚焦当下和未来,透过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发出攸关人类未来的叩问:保护唯一家园,还是迁移到外太空寻找Plan B?具看点的展品有英国艺术家卢克·杰拉姆(Luke Jerram)的大型火星充气装置,以及由亚历山大·黛西·金斯堡(Alexandra Daisy Ginsberg)探讨将人类送往其他行星是否道德的影像装置《火星狂野》。

“火星:永无止镜”展览 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 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7时 地点: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6 Bayfront Ave S018974) 票价:16元起 购票:www.marinabaysands.com/museum

火星对亚洲文化影响深远

在“蓝色火星”展厅中可窥见跨文化与文明的火星形象。(艺术科学博物馆提供)

从上古神话中的战神,到《美少女战士》(Sailor Moon)中的火野丽、星球地图和陨石碎片,火星千百年来如何构成地球人的生活与想象?面对地球的生态问题,火星是逃跑计划,还是如同镜子反映地球必受正视的挑战?从即日起,到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踏上奇妙的火星探险之旅,一窥红色星球1万2000年来的多重文史、艺术与科学面貌。

核心展区分为三部分,以蓝、红、绿色火星区分,灵感来自美国作家金·史丹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的火星系列小说。

新加坡作为“火星:永无止镜”展览亚洲首站,融入区域鲜为人知的故事,包括揭示古文明如何描绘火星,东南亚流行文化中的火星形象,也展示亚洲太空机构如何探索火星。从火星的文史到艺术与科学面貌,展品共300多件,是本地历年来最全面的火星展览。

展览以两件展品掀开序幕,一是2010年在撒哈拉沙漠发现的火星陨石碎片。其次是艺术家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沙漏艺术品“The Moment”,以火星尘埃、陨石碎片和恒星爆炸物质等材料为“时间颗粒”,测量15分钟的流逝。

探索植物在火星生长

20世纪,火星开始出现在通俗杂志和漫画中,亚洲创作者除了改编西方动画角色如闪电侠、米老鼠和幽灵卡斯帕前往火星的故事,也原创火星故事,如极具影响力的《美少女战士》漫画中的火野丽(Sailor Mars)。馆内集结60多部印度尼西亚科幻漫画,当中有者将火星与印尼传统皮影戏等传统文化习俗结合。

许久以前,行星被视为天空中的神秘符号或神明,而火星在不同文明与文化中常作为战神形象。第一展区展出的有古希腊神话的战神阿瑞斯(Ares),还有古罗马神明玛尔斯(Mars),后者除了是战神,兼为农业和春天之神,因为保护农作物而受到崇拜,也体现春天的生命能量。火星在历史悠久的亚洲文化,包括印度和中国文明中也受尊崇,如作为战神或黄道十二宫神灵,并影响了古代日本对火星与佛教关系的阐释。

直到19世纪末,日益进步的科学知识对火星神话发起挑战,让科学理论与科幻小说间擦出火花,也催生新的叙事。第二展区环绕火星的科学与科幻小说展开,也看天文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如何研究火星,并推进现代航天知识。观众可看见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夏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1877年制作的两张火星地图,了解其中的误译,如何引发对火星存在生命的推测。

2021年,“火星:永无止镜”首次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展出。哈格补充道,这个被视为最全面的火星历史和文化展览来到亚洲首站,希望将重点转向亚洲,并融入区域内鲜为人知的故事。当中包括揭示古文明如何描绘火星,庆祝亚洲天文学家先驱的工作,让人们一睹东南亚流行文化中的火星,也展示亚洲太空机构如何探索火星。“亚洲在人类对火星的集体探索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展览为人类与火星的关系提供更全面而具包容性的叙述。”

“火星:永无止镜”在面临生态危机的当代地球世界,从古代神话延伸到近未来的想象,审视人类与火星的关系。这是新加坡历年来最全面的火星展览,展出300多件展品,包含火星陨石、历史文物、稀有科学手稿、电影和当代艺术作品。

展览也关注国际火星科学任务,展品有新加坡Space Faculty和基因组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科学实验,探索植物如何在火星土壤中生长。

沙漏艺术品“The Moment”由凯蒂·帕特森手工制作,以火星尘埃、陨石碎片等太空材料为时间颗粒。(Ingleby Gallery提供)

展览也重现火星在科幻作品中的面貌,除了小说,还有1938年一段假可乱真的电台广播故事。在美国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声情并茂的演绎下,这段广播故事被误以为是火星人入侵的真实紧急广播,一度引发群众恐慌。

展览特设电影放映区,放映火星电影和纪录片,展现火星在20世纪末对全球科幻影视和音乐的影响力。(艺术科学博物馆提供)

展览以瑞士艺术家尼罗·科思莫斯(Nero Cosmos)的《火星宇航员》结束。他以人工智能算法,每天创造出独特的宇航员图像,直到首名踏上火星宇航员诞生为止。相信任何人或事物都能成为火星宇航员,无论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身体健全程度、阶级、性向或年龄,他抱持文化包容心态,以多样化源图像训练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图像。

“红色星球”聚焦与火星相关的科学档案和科幻作品。(艺术科学博物馆提供)
瑞士艺术家尼罗·科思莫斯以多元包容心态训练AI算法,每天生成一幅火星宇航员画像。(艺术科学博物馆提供)

滨海湾金沙景点和艺术科学博物馆副总裁霍诺尔·哈格(Honor Harger)说:“此时对火星的探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火星:永无止镜’结合艺术和科学,为火星和地球提供新视角。它邀请参观者思考人们在宇宙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